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以“这一次,我选择了 ”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

以“这一次,我选择了                ”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范文 这一次,我选择了坚持 生活中人人都需要选择,只有选择对了,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 ——题记 烈日下,一群孩子踏着滚烫的沙砾在奔跑。他们素不相识,却同样奔向终点,奔向成功。 暑假里,我有幸参加了“滨海学生夏令营”活动。在享受暑假的安逸和和崇敬军训时那一身潇洒的橄榄绿的选择中,无疑,我毅然奔向后者。 营部扎在一个海滨小城,但那里没有热情洋溢的沙滩,没有碧波万顷的大海,也没有林草丰茂的树林,只有荒凉,无尽的荒凉。荒凉倒不要紧,但教官的到来,才是我们真正的“厄运”。 立正!稍息!立正!稍息……我们在烈日和狂沙迷眼的双重包围下,艰难地训练。威武的教官在队伍中,不时在白杨林中穿行,我们军人特有的洪亮声音,把天边薄纱般的云儿都震碎了。身上的汗水浸湿了迷彩服,但我们毫不放弃,骄傲地昂首挺胸,流露出坚定的神色。 晚上,是军营里最难熬的,这里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没有蚊帐。蚊子们便四处横行,随手一掐就是一只。最难过的是,只要一闭眼就想起了父母,多少次在梦中梦见妈妈的笑脸,多少次在梦中梦见爸爸做的香喷喷的水饺,然而我只能在被窝里悄悄落泪,泪啊,都要滴到我的心头。 十五天慢慢逝去,我们已炼出男儿钢一般的性格,军训点燃起我们少年的激动之火,把我们狂热的心激起。其实,有时我也想放弃,但放眼四周,比我大的哥哥姐姐在苦练,比我小的弟弟妹妹也在苦练。咬咬牙,就坚持了下来。如今,我们与过去今非昔比,曾经是家长手中的“滴滴娇”,现在已不复存在,通过这次军训,我也收获了勇气,磨炼了性格,也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离别之际,我竟发现,那个荒凉的海岛也可以如此美丽。 这一次的选择让我从弱小的男孩,蜕变成钢一样的男子汉,它是我生命的转折点,它令我受益终身。 【解析】 本篇作文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半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对关键信息的综合分析中得出立意。就本则材料来看,其中的关键词是“这一次”“选择”。“这一次”是本次写作的内容上的限定,“选择”的内容:或选择坚持,或选择放弃,或抗争、或妥协、或担当、或回避……如果写“这一次,我选择了担当”,行文时“这一次”是写作的重点,要写明具体的哪一次,“这一次”可以是:班上劳动时主动选择倒垃圾;也可以是:父母偶尔工作很忙时主动做家务;也或者是:对某一次的错误自己主动承担责任等。另外,还要注意突出“选择”的心理过程的描写,以突出选择时的心态。这篇作文只能写记叙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治长》)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温___________

(1)之者___________

(3)学而不___________

(4)不下问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请你从节选的六章中,找出三个成语。

4.结合生活实例,说说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秋山寻野

①那年秋天,在京郊的山区闲居。看窗外天高云淡,绿叶开始变黄,便走出乡院,信步朝村外走去,秋山的苍绿和空中的鸟鸣,让人流连忘返。一位出租车司机看见我说:“您老是不是想看看周围的风景?不远处有黑龙潭、云雾山,还有…”

②我说:“就这么办吧,哪儿景致最野,你就拉我到哪儿去。

③车子大约开了一个时辰,在一个名叫“桃园仙谷”的地方停了下来。他告诉我说,进山后舍弃大路,走小路,保证会有发现。

④进山后,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受骗上当的感觉。尽管这儿已是大山之腹,但仍有不少游客,如过江之鲫。景区示意牌上写明,前面山腰有个大瀑布,游客们自然趋之若鹜。我则像只离了群的孤雁,沿山间小路缓缓而行。毕竟期望寻找山间的野趣呀。

⑤环山小路非常难走,既没有石阶铺路,也没有示意路标,这正是我要探秘的地方。走了一段崎岖山路之后,我发现,在路旁林木的枝条上,一缕白布条在秋风中飘摇。我猜测,这是进山人怕归来时迷路,而拴系下的路标。这个发现使我非常得意,原来,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里寻野趣的”情痴”,早已经有先于我者叩访此地了。

⑥果不其然,小心翼翼走了一段山路之后,首先发现了几束开在山坡上的野花。继而,又看到了万绿丛中的红艳,那是枫叶在深秋绽露出它的身姿。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我听到了潺潺流水之声。寻声而去,一条山泉形成的小溪,流淌在我的脚边。

⑦远眺近望,大山空无一人,只有这条轻声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绿林中间的阳光与我相伴了。静坐溪水边,想看看水中的鱼儿游弋之乐,可是“水至清则无鱼”,亮晶晶的清波中,却有五光十色的花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小溪流中。我伸手捡出一块琥珀色的石子,对着太阳看了看,里边红色的纹络像是血丝。我爱不释手地看来看去,最后装进衣兜,留作进山寻野的纪念。然后,沿着溪边崎岖小路,继续向山的腹地进发。这时才发现,刚才有见的红色,不仅仅是枫叶之红,还有一片片的山楂树,早熟的红果己然坠落山坡,竟然没有人来采摘。一阵秋风刮过,有的树叶离开了母体,落到溪流之中,顺水漂泊而下。一叶知秋,这真是秋天山野物写生。

⑧静一一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久违了,天空的美神,在喧嚣的城市,无法找到你的身影,在这寂静无声的大山深处,你带给游人的是天籁声声。时光似乎倒流过去半个多世纪,情不自禁地记起了儿时,每逢雁鸣长空,我和小伙伴们仰望雁阵时,呼喊出的童真:南来的雁,北来的雁,在我篮里下窝蛋……

⑨此刻,我虽然没了儿时的梦幻,但在大山深处看长空雁过,仍然激起自己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目送着大雁们的身影,一直消失在长天之角眼里只剩下天空扎眼的瓦蓝。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一口好酒让我爽透心扉。

⑩遥想当年的陶渊明,在桃花源的山中,常以巷巾——也就是古人头上的帽翅,过滤其自酿的白酒,以求其纯。时间跨越了一千多年,新时代的文人,虽然无法演绎陶翁的恬淡,只想摆脱开城市生活的喧嚣,在野山中享受一回独饮之乐,也算得上是难得的乐等了。

⑪出山时,秋阳高悬。司机问我:“您老玩得开心吗?我立向他表示了谢意,这真是一次沁人心脾的逍遥游呢……

1.仔细阅读文章,探究“秋山寻野”中的“野”的具体内涵。

2.在进山寻野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往情深——_________

3.品析语言。

①静——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4.文章的第④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她是个懂情调的人,因为爱梨花的白,她让丈夫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梨树。梨树还来不及开花的时候,丈夫就去了国外。再后来,梨树花开花落,果青果黄,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她却只能守着梨树守着相思过日子。每年梨树的果子还没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引得四邻的孩子目光艳美。于是,不时有小脑袋在围墙外打探。

②她是个善良的人,明白小孩子的心思,明白他们心里和嘴里的那份馋。所以,她会主动给孩子们机会。有孩子趴在围墙上探头探脑的时候,她会回刻屋里去。她家的围墙不高,孩子们费不了多少力气就可以爬上来,站在围墙上,就可以够得着树上的果实。她会躲在屋里看孩学们偷摘果子而发笑,孩子们的得逞,也是她心里的一份满足和快乐。再后来,面对孩子探头探脑的举动,她甚至故意敞开了院门。可冬春时节,当她看不见孩子们身影的时候,思念的烦闷和寂寞就又会袭上地的心头。

③架树上的果子没有哪一个能真正等到成熟就都告慰了孩子们的馋劲。孩子们喜欢她的大度,大人们喜欢地的善良。

④但终于还是出了事。有个孩子贪恋树顶上的一枚果子,爬上了树,结果摔了下来,折了腿。孩子在医院里躺了好些日子才康复,一出院,孩子的父亲就提着斧子径直来到她家,要砍掉她的梨树,说留着这棵梨树终是祸害,不定谁家的孩子又会从树上掉下来。她觉得他这样做有些无理,四邻更是觉得他太过蛮横,自己的孩子贪嘴受了伤,怎么反倒怪起了别人。在人们的指责声中,他抢起的斧子落不下去,悻悻地作罢。

⑤这件事使她觉得很无趣,便生了去国外与丈夫团聚的念头,于是办了签证变卖房产。哪知道第一个跑来要买她房子的,竟是那个要砍掉她的梨树的男人。

⑥于是房子易了主,院子里的梨树便有了新的主人。新主人还是不容梨树存活,搬来的第一天就要将树砍倒,但被邻居们劝住了。他们说,这棵梨树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大家习惯了看。

⑦要不要砍倒这棵树,他犹豫了一阵,还是听了大家的劝,扔了斧子,放梨树一条生路。自此,梨树仍在院子里开花、结果,仍有四邻的孩子在围墙外打探,艳羡枝头的果实。但他却不容孩子们打这些果子的主意。他一发现有孩子在国墙外探头探脑或站在围墙上偷摘果子,就高声呵斥,他甚至去买了防护网安在围墙的上头这样:一树的果实被罩在了围墙里,谁也够不着。孩子们都说他吝啬,邻居们也认为他太小家子气,不就几个梨吗,何必这样宝贝着。

⑧转眼就是秋凉,一树的梨黄澄澄的。他架了梯子,一个个摘下来。摘了一萝筐,又拆去了墙上的防护网。他将那些梨分装在许多塑料袋里,然后,一家一家地送,让四邻品尝。大家都说,原来这树上的梨不是酸的,原来会有这么甜。

⑨自此,梨树在院子里年复一年地生长,年复一年地开花结果。围墙上的防护网也是安了拆,拆了安。没有孩子再打那些果实的主意并因摘果子而摔伤。每一年的秋熟季节,小区里的人们都能品尝到那一树果实的甘甜。他说,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让那一树果实长成诱惑。邻居们消除了对他的误解,终于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

⑩他原来是想砍掉那棵树的,他觉得,他孩子的受伤,是梨树的过错。但后来他想通了,

梨树并没有过错,错的是梨树的主人。它过去的主人是善良的,任由孩子们采摘果子,但恰恰如此,让那一树果实,成为了一树的诱惑,诱使孩子们学会了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诱使孩子们去遭遇因这种获得而带来的危险。

⑪成熟的果实是甜的,但诱惑的果实却是酸涩的。

1.仔细阅读文章,给本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梨树花开花落,果青果黄,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3.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梨树的“旧主人”在让孩子们“得逞”的同时,自己也有了“收获”。她的“收获”是什么?

(2)第⑦段中写道“要不要砍倒这棵树,他犹豫了一阵”,他为什么会“犹豫了一阵”?

4.“成熟的果实是甜的,但诱惑的果实却是酸涩的”,作者通过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行者满脸赔笑道:“嫂嫂原来不察理,错怪了老孙。你令郎因是捉了师父,要蒸要煮,幸亏了(      )收他去,救出我师。他如今现在菩萨处做(    ),实受了菩萨正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你倒不谢老孙保命之恩,返怪老孙,是何道理!”罗刹道:“你这个巧嘴的泼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

(1)依据原著,补充括号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者为什么称呼罗刹“嫂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者为什么去找罗刹,此行采取了什么策略,这次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者要扇息的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型博览会,中国政府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2018年7月1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启动企业展的报名工作。报名截止日期为2019年4月30日,以在官网提交报名信息的时间为准,签约截止时间为2019年5月15日。2019年1月5日至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举行。第一批参展企业名单已正式出炉,路威酩轩、资生堂。雅诗兰黛、庞巴迪等知名企业成为参展的“新面孔”.11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生席开幕式及相关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

(1)依据上述文字,分析中国上海主办“进博会”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做好“进博会”的宣传工作,请你写出两种活动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在2019年10月底,用简短的语言向爸爸(妈妈)转述以上与第二届“进博会”相关的重要信息。(不超过6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