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你在找借口,我在想办法》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你在找借口,我在想办法
①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知名广告公司做人资专员。某日在整理员工档案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策划部总监苏晴和公司前台陈雯居然都是历史专业毕业生,而且两人毕业于同一年,进公司的时间也差不多,陈雯的毕业院校甚至比苏晴的还要出名一些。
②要知道,策划总监的工资可是前台员工的六七倍!这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开始留意二人的言谈举止。
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苏晴做起事来总是雷厉风行,是特别爱动脑筋的那种人,对于公司分配的任务,她相当用心,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将策划文案做得漂漂亮亮,拿到的奖金总是别人的好几倍,是一位极具“钱途”的知性女白领;相比之下陈雯则懒散许多,前台的工作比较清闲,除了收发传真、接听电话和接待客人,基本上就没什么事情可做了,所以大部分时间陈雯都在上网聊天,要不然就是逛“淘宝”。这使我大致明白了造成二人之间差距的原因,而几次谈话则更加证实了我的猜测。
④一天,我加班到很晚,下班时在电梯口遇见了苏晴。我们随意聊了几句,然后一起去楼下的面馆吃宵夜。吃饭时我问她:“苏总监,你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吧,怎么想到做广告这行?”
⑤苏晴笑着说:“历史可是公认的冷门专业啊,毕业时找工作那叫一个难,我投了好多份简历,但通知我面试的公司却少之又少,就算接到面试电话,也最多是走个过场,找到工作的机会相当渺茫.那时候我就不断地想办法把自己推销出去。后来我发现本专业的毕业生最爱往学校、史学编辑部等地方投简历,但那么多份简历投过去,对方未必能仔细看,所以我就避开那些地方,开始留意其他行业。刚好这时候我发现咱们公司招实习生,就跑来应聘了。”
⑥“当时公司录取你了没有?”我好奇地问。
⑦“开始公司不肯要我,说只要广告或者新闻专业的在校生……苏晴笑着说,“我就软磨硬泡,说自己可以先试做半个月,暂时不拿工资,如果公司觉得我不行,随时可以开除我。老总看我这么执着,就同意了。”
⑧苏晴还告诉我,试用的那半个月里她拼命表现,努力想办法让公司留下自己;被转成为实习生之后,她又不停地想办法转正,转正后又拼命想办法升职,交出好作品。
⑨“我就一直想办法啊想办法,其实只要你肯动脑子,就会发现什么专业啊、现实啊,都不能成为你的阻碍,你最终会美梦成真的。”苏睛调皮地说。
⑩苏晴的话令我深受鼓舞,而几天之后,我又在陈雯那里听到了一套截然不同的理论。那天,路过她的座位时,我刚好听见她和另一位女同事在聊天。陈雯抱怨道,自己当初读大学时偏偏报了个最冷门的专业,导致找工作特别难;而且自己是女生,现在的工作单位都青睐男生,女生求职最吃亏;还有就是现在这个社会处处需要关系,跟她同宿舍的女生就是靠家人帮忙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像她这种没背景没关系的女生,根本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⑪旁边的同事轻声质疑道:“我听说苏总监也是学历史的,人家怎么……话还没讲完,就被陈雯打断了:“没办法,有些人运气就是好,跟人家拼运气哪里能拼得过?当初要不是我爸妈逼着我读死书,我现在也不至于混成这样……”
⑫听了陈雯的话,我完全明白了为什么两个人在毕业数年之后会产生这样的差距.她们一个在努力想办法,琢磨着如何让自己变好;另一个则拼命找借口,为自己的无所作为开脱,并不断强化消极的自我认知。这样个来,高下立见,战斗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1.阅读文章,梳理文中的“我”的思想变化的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大致明白了造成二人之间差距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我完全明白了为什么两个人在毕业数年之后会产生这样的差距。
2.请从文章结构角度,分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这使我大致明白了造成二人之间差距的原因,而几次谈话则更加证实了我的猜测。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的“我”善于发现问题,并深入研究,获得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B.苏晴有智慧,有魄力,尤其是在工作上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她成功的秘诀是遇到问题积极地解决。
C.苏晴和陈雯都是历史专业毕业生,而且两人毕业于同一年,但苏晴毕业的学校较好,数年之后,苏晴的表现更优秀。
D.陈雯工作懒散,不积极地去解决,只会找借口,从来不主动想办法,是因为她的运气不好。
E.选文在表现人物特征时主要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4.文中多次提到苏晴和陈雯同样毕业于历史专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曾子杀彘①
曾子之妻之②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日:“特与婴儿③戏耳。”曾子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④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彘: zhì猪。②之:到,去。③婴儿:孩子。④知:智慧。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汝还 还: (2)特与婴儿戏耳 戏: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曾子的做法你赞同吗?请说说自己的理解。
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
(5)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回答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期:约定 B.已去 已:已经
C.相委而去 委:舍弃 D.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对人谦称人家的父亲
2.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元方/时年/七岁
C.待/君久/不至 D.元方/入门/不顾
3.下面对选文的句子“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抱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B.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C.朋友恼羞成怒,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吓得头也不敢回地走进家门。
D.朋友恼羞成怒,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跑进家门。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莱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蝉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祥。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1.下面对选文的画线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排比)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比喻)
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比喻)
2.下面四组词中全部是名词的词组是( )
A.菜畦 桑葚 长吟 B.黄蜂 牵连 木莲
C.盒子 菜花 脑髓 D.先前 纳凉 怪物
3.对文中第二段插叙的“美女蛇”的故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B.这个故事更能说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C.这个故事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这个故事的写作目的是使“我”懂得做人之险。
下面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诗的题目“次北固山下”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次”是游览的意思。
B.颔联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透露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D.尾联借助“乡书”“归雁”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