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张脸 méng mèi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僧。
(2)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 xuān xiāo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3)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 zhèn lóng fā kuì,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4)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tǎn dàng rǔ dǐ,……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名句填空。
(1)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2)___________,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3)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用细节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5)请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默写完整。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1.本诗出自《艾青诗选》,题目是《当_______》,根据内容判断,这首诗是诗人第____个时期的作品。
2.如何理解本诗第二节出现的意象“黎明”和“灯光”?
3.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9年是祖国母亲的70年华诞,全国各地都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庆祝活动,以此展示新中国建国7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其实,我们这代就出生在这奋进的潮流中,亲身感觉着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变化带来的幸福。
请以“藏在身边的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文体;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做父亲
丰子恺
(1)楼窗下的弄里远远地传来一片声音,“咿哟,咿哟”渐近渐响起来。
(2)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
(3)我刚扶起他们所带倒的凳子,拾起桌子上滚下去的铅笔,听见大门口一片呐喊:“买小鸡!买小鸡!”其中又混着哭声。连忙下楼一看,原来元草因为落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盖不能再跑,恐怕小鸡被哥哥姐姐们买完了轮不着他,所以激烈地哭着。我扶了他走出大门口,他且跳且喊:“买小鸡!买小鸡!”泪珠跟了他的一跳一跳而从脸上滴到地上。
(4)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成了请愿,喊得比以前更响了。他们仿佛想把这些声音蓄入我的身体中,希望由我的口上开出来。独有元草直接拉住了担子的绳而狂喊。
(5)我全无养小鸡的兴趣;而且想起了以后的种种麻烦,觉得可怕。但乡居寂寥,强迫一群孩子在看惯的几间屋子里隐居这一个星期日,似也有些残忍。我就招呼挑担的,叫他把小鸡给我们看看。
(6)他停下担子,揭开前面的一茏。“咿哟,咿哟”的声音忽然放大。但见一个细网的下面,蠕动着无数可爱的小鸡,好像许多活的雪球。五六个孩子蹲集在笼子的四周,一齐倾情地叫着“好来!好来!”许多小手伸入笼中,指向一只纯白的小鸡,有的几乎要隔网捉住它。挑担的忙把盖子无情地盖上,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便隔着咫尺天涯了。孩子们怅望笼子的盖,依附在我的身边,有的伸手摸我的口袋。我就向挑担的人说话:
(7)“小鸡卖几钱一只?”“一块洋钱四只。”“这样小的,要卖二角半钱一只?可以便宜些么?”“便宜勿得,二角半钱最少了。”
(8)他说完,挑起担子就走。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挑担的越走得快,他们喊得越响。我摇手止住孩子们的喊声,再向挑担的问:
(9)“一角半钱一只卖不卖?给你六角钱买四只吧!”“没有还价!”
(10)他并不停步,但略微旋转头来说了这一句话,就赶紧向前面跑。“咿哟,咿哟”的声音渐渐地远起来了。
(11)元草的喊声就变成哭声。大的孩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挑担者的背影,又注视我的脸色。我用手掩住了元草的口,再向挑担人远远地招呼:
(12)“二角大洋一只,卖了吧!”“没有还价!”
(13)他说过便昂然前行,悠长地叫出一声“卖--小--鸡!--”其背影便在弄口的转角上消失了。我这里只留着一个嚎啕大哭的孩子。
(14)我硬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庭中柳树正在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新巢上低徊软语。我们这个刁巧的挑担者和痛哭的孩子,在这一片和平美丽的春景中很不调和啊!
(15)关上大门,我一面为元草揩拭眼泪,一面对孩子们说:“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便不肯让价了!”
(16)小的孩子听不懂我的话,继续抽噎着;大的孩子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我继续抚慰他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罢,隔壁大妈会喊我们的。但你们下次……”
(17)我不说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1.根据文中相关的语句揣摩孩子的心情。
段落 | 语句 | 孩子的心情 |
第(2)段 | 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 | ① |
第(4)段 | 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成了请愿,喊得比以前更响了。 | ② |
第(8)段 | 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不舍。 | ③ |
第(14)段 | 我硬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 | ④ |
2.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从修辞角度)
(2)大的孩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挑担者的背影,又注视我的脸色。(从描写角度)
3.孩子与小鸡之间只隔着盖子,为什么父亲却觉得是“咫尺天涯”?
4.文章主要写孩子们想要小鸡,却没有买成小鸡,为什么作者以“做父亲”为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做人要做“正常人”
方鸿儒
①当下的网络世界几乎天天有“戾悍、怪异”之徒抛头露面。譬如今早一上网,便见有什么“高铁座霸”啦、“公式相声博士”啦,抢占“头条”,很是夺人眼球。
②朱熹先生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做人”的确是门大学问。丰子恺先生赞誉他的老师弘一法师是个“十分像人的人”。“十分像人的人”,在笔者以为就是“正常人”。
③做人要做“正常人”。“正”者,“中”也。“正常人”立身处世不偏不倚,待人接物不亢不卑,言语举止不左不右。处处拿捏分寸,时时注意适度。
④“常”者,“平”也。“正常人”平平常常,像君子却又不是君子,也有七情六欲;普普通通,似大众却又胜似大众,也食人间烟火。
⑤“正常人”最可贵的品质在“自知之明”。他对自己的才能才华,兴趣特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深知自己内心之所思所想,他遵循自我意愿而绝不轻易从众随俗。他认为:生命是自己的,做自己喜欢且能做的事,乃生命价值之真正所在!
⑥“如果你不能成为山巅的劲松,就做一棵山谷中的小树吧!但务必要做一棵溪边最好的小树……成败不在于大小,只要你做最好的自己。”( 美国诗人道格拉斯·马洛奇诗句)“正常人”的人生追求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而不好高骛远,自吹自擂。
⑦世人皆好责人而非责己。在“异常人”的眼中:别人都是豆腐渣,唯有自己是一朵花。“正常人”则不然。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常人”敢于解剖自己,善于反省自己。他做人的信条是:只有敢于袒露自己心声的人,才值得信赖,也才有资格评判他人!
⑧“正常人”十分爱惜自己的羽毛,顾惜自己的尊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是他做人的不二信仰。“正常人”对人生的感悟是:生命的本质,是“时光”和“自由”。
⑨他不说假话、空话、违心话,只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正”者,“真”也。“正常人”就是“真丈夫”而非伪君子。做“真人”才有人性、人味!
⑩有种处世法叫“放弃”。“舍”者,即“放弃”也。毋庸讳言,“情与钱”的矛盾在当下社会已演变为一切冲突的导火索。“金钱有价,亲情无价”。 在这个“宁要雪花银,不要手足情”的社会,“正常人”重情取义而轻钱舍利。珍惜亲情,戒除贪心,放弃财产,换取安宁,在“正常人”看来,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⑾“正常人”做人行事有一定之规。“正常人”做人的底线是:有违良心的话不说,有背善心的事不做,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互联网世界舆情沸反盈天,他依然秉持一贯的清醒与理性,绝不人云亦云。他相信“世界自有其原则”,事实总归胜于雄辩,真相早晚大白于天下。
⑿明末散文家张岱以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正常人”比较随性率直,也有脾气,癖好。三五好友相聚,言语交锋间,“正常人”亦可能得罪朋友,但他绝无坏友之心。
⒀“正常人”是个性之人,坦荡之人,真诚之人,重情之人,理性之人,有癖之人,可交之人,是身心健康、心智健全之人!
⒁做人要做“正常人”。上梁者“正常”,下梁者自然不歪;为人父母者“正常”,孩子自然快乐健康;芸芸众生,倘若皆为“正常人”,社会自然风清气顺,一派祥和!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批评网络现象起笔,用名言引出文章的论题继而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做人要做“正常人”。
B.文中的“正常人”,是指时时处处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大众化的人。
C.在作者看来,“正常人”就是真实的、懂得取舍的、有做人底线的最好的自己。
D.文章结尾强调做“正常人”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2.下列不能用来证明文章“做人要做‘正常人’”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杨荫杭做官时,一显赫军阀打了胜仗入京,一些官员和土绅联名在报纸上刊登欢迎词,并未征得杨荫杭同意就将其名字列入,他知晓后立即发报声明他并没有欢迎之意。
B.在兰考县委书记任上,焦裕禄曾起草过一个《干部十不准》,这既是焦裕禄坚持原则、廉洁自律的生动写照,也是他为干部规定的行为“底线”。
C.爱迪生从小爱问为什么,她的母亲耐心培养和引导,鼓励他进行科学实验,他虽然只在学校读了几年书,但却做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D.贾平凹当年被下放农村劳动割猪草,别人松松垮垮装一筐交任务,他却对自己要求高,不让别人说自己不实在,每次装一会儿草就用脚踩一踩,好让筐里的草更瓷实。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成为文中所说的“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