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完成下列小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完成下列小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章题目“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都怀念了什么?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3.文蒙第①段和第①段两次出现了“好好儿活”,分别有什么用意?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不仅点出了文章叙事的时节,而且意味着对母爱和生命沉淀之后的思考与感悟。

B.文章第②段运用插叙手法,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已经十分重,又说明了母亲为了不让儿子伤心而强忍病痛做出了超常的努力,体现了她的无私和坚忍。

C.文章第③段加点字“挡”是母亲无意的动作,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生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D.文章第⑦段运用排比手法,描写北海的各色菊花,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相信生活中还有美好,都要活得坚忍,活出尊严。

 

1.①母亲;②母亲给作者的“好好儿活”的人生信念;③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④母亲对作者的理解和关爱;⑤母亲说过的“好好儿活”那句话。 2.两个加点词都是叠词;“悄悄”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包容;“偷偷”写出了母亲担心牌气气暴躁的“我”,对“我”的关心与呵护。 3.第①段: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第⑦段:表明“我”对母亲的话有了真正的理解,坚定了生活的信念,要与妹妹一起坚强、乐观地活下去,活得更加精彩。 4.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原因按文章内容逐步找答案。文章通过四件事:我发脾气时,母亲劝慰“我”;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让儿子担心;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母亲临终的嘱托。怀念与母亲有关的一切,怀念母亲,怀念母亲的人生信念,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怀念母亲对“我”的爱,怀念母亲说过的话。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能力,本题主要是叠词的赏析。“悄悄地”和“偷偷地”说明母亲的动作非常的轻,不想打扰“我”,表达了母亲非常的体谅儿子,尽可能地不去打扰儿子,在另一个地方看着“我”,她的内心其实也有很大的压力,写出了母亲的周到细心和对“我”的宽容。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结合语境和中心回答。母亲说“好好儿话”的意思:恳求儿子能够坚强起来,珍惜生命,希望“我”能战胜伤残,坚强地活下去,“我”说的“好好儿活”是说“我”和妹妹要好好的活下去,是“我”懂得了母亲的遗愿。应该向母亲那样坚强,像怒放的菊花那样,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以此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4.本题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分析能力。 这里的“挡”是母亲看似无意实则是怕“我”触景生情,伤心难过。选项中的“是母亲无意的动作”说法错误。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两组文言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节选自宋濠《龙门子凝曾记》)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太丘舍____

(2)下车之:____

(3)入门不____

(4)返而食:____

(5)与之食: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结合甲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元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对甲、乙两组文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友人由“怒”转“惭”,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B.甲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略写了陈太丘等友人的过程,详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C.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

D.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吴起守信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议论,乙文侧重记叙。

 

查看答案

默写。

(1)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巡有此寄》

(3)夕阳西下,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逃李龟年》)

(5)《论语》中指出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受欢迎的原因。

(材料一)传统的哪吒故事有“削肉还母,剔骨还父”以及“大闹东海”,而电影《哪吒》中,他还多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魔童”,一个被丑化的形象,一个随时可能被魔化的内核,这对熟悉哪吒故事的观众来说完全颠覆了认知,被新的形象所吸引。情节由“驯服小屁孩”,发展到对抗天命,“我命由我不由天”,在精神层面上更精进了。电影的神话题材里,包含了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等内容,这种创新表达让每个人都能从电影里看到自己。

(材料二)观众对于《哪吒》的特效,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天劫云降临”这一幕了,这也是观众讨论最多的特效画面,可怕又逼真的黑团云席卷天空,夹杂着电闪雷鸣,很多观众看到这一幕都会心头一震,要知道这个镜头可是被改了几十遍,整个天劫云有9公里宽,为了展示高质量的细节,团队们运用多种方法去尝试,最终呈现出我们看到的场景。

(材料三)《哪吒》电影背后的制作人超过了1600人,最初的全片有5000多个镜头,参与制作的公司高达70个,对于该剧的付出可以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了,该剧历经两年的打磨和三年的制作,终成精品。《哪吒》在深入理解中国神话的基础上,技术含量和人物情节刻画都达到了一定高度,满足了中国观众日益提升的观影需求。

 

查看答案

下列交际用语均出自热播古装电视剧《琅琊榜》中,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A.小儿贱辰,蒙诸位亲临,水酒一杯,略表敬意。

B.这儿卷黎老先生的手稿,本王已收藏多年,还望先生笑纳

C.景睿你慷概赠我大礼,我定当惠存

D.未想到老朽有生之年,还能再见黎兄高足,于愿足矣。

上面四个选项中加点的谦辞或敬辞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____

请改正: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春)——散文——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B.《金色花》——散文诗——泰戈尔——英国作家、诗人

C.《世说新语》——小说集——刘义庆组织编写——南朝宋

D.《再塑生命的人》——散文——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