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班级开展“走进成语”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图示,猜测该图表示的一个成语并写在横线上。

 

2)生活处处是语文。请你从日常生活、文学诗赋中找出一个成语及其出处,并解释该成语的含义。

成语:      出处:      含义:       

3)成语在生活中被灵活运用,如广告中的“汇声汇色”指炒外汇、“默默无蚊”指蚊香。于是“如何看待广告中的成语运用”成了同学们热议的话题,请你就此话题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60字左右)

 

(1)不堪入目 (2)百废俱兴 《岳阳楼记》 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 (3)示例:我不赞同广告中这样“运用”成语。因为广告滥用成语,语言不规范,且因广告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广告中的“成语”容易误导他人。(提出赞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观察图片,“不堪”两个字进入了一个大字“目”中。所以是“不堪入目”。 (2)根据自己的积累从日常生活、文学诗赋中找出一个成语及其出处,并解释该成语的含义。如,成语: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再如: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3)属于开放式题目,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阐述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如:我觉得这种现象很好。广告就是要新奇,吸引人的眼球。成语改动之后生动活泼,能突出产品的特点,这说明厂家善于抓住大众的心理。或:我觉得这种现象不好,商家在广告上肆无忌惮地改动成语,不仅小孩子深受其害,而且大人长期耳濡目染,也会对汉语的纯正造成消极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

卢俊义道:“可以回避否?”A再把铁算子搭了一回,便回员外道:“则除非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方可免此大难。虽有些惊恐,却不伤大体。”卢俊义道:“若是免的此难,当以厚报。”A道:“命中有四句卦歌,小生说与员外,写于壁上,日后应验,方知小生灵处。”卢俊义叫取笔砚来,便去白粉壁上写。

1)该选段出自____(填作者)的小说,《水浒传》文中“A”指的是____

2)联系后文,A的四句口歌暗藏了“____”的玄机。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

1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5)杜牧在《泊秦淮》中借古讽今,表达对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不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6)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怀着“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的志向,奋发有为,报效祖国。

 

查看答案

诗词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全诗围绕“____”字展开。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____”字写出了怵目惊心之景,“____”字写出了满目凄然之景。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踄屡歇,抵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

(节选自《上方山记》)

(注释)①踄:行步。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③睥睨:城上短墙。栏楯:栏杆。

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潭西南

A.温故知新 B.泉香酒洌

C.他峰又复跃出 D.从者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百许头(大约) B.折蛇行(北斗星)

C.叹峰之奇(正当) D.余不能记也(全部)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佁然/不动。

B.(甲)文第一段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介绍水中的游鱼。

C.两文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甲)文用“斗折蛇行”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如蟹螯郭索潭底”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

D.(甲)(乙)两文虽都是游记,但语言风格截然相反,(甲)文语言形象生动,(乙)文语言平实通俗。

4.把(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甲)(乙)两文虽然同为山水游记,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试分析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议论文阅读。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部聚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②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又丈量着他人。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③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④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限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⑤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⑥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⑦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1.下列对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C.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C.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D.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删掉,删掉后句子的意思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B.第③段画线句中“天花板”的含义是成长进步道路上的外界诱惑。

C.《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就是跳出了人生“井口”,当他去劝谏齐王时,也是帮助齐王跳出自己的“井口”,所以该事例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D.跳出人生的“井口”需要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