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

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的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练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 ,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列表述选文的中心论点,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三个论证方法,请选择其中一个分析它的作用。

3.请用简明、通顺的语言表述选文的论证思路。

4.第⑥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任意调整?为什么?

 

1.D 2.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示例1:第⑤自然段引用孟了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有力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示例2:第④自然段举例“三皇、五帝”和“腐䓍为萤”两个例子,论证对于传说也必须有怀疑精神。示例3:第⑥自然段例举了清代大文学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例子,有力论证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选文的论证思路是:首先,文章开头两段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家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第三至第五自然段从消极方面论述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最后,第六自然段从积极方面论述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了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解析】 1.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文章的标题“怀疑与学问”是论题,文章的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的话,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故选D。其它ABC三项是文章的分论点。 2.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如:文章1、2、5段分别引用了程颐、张载和孟子的话,运用的是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第4、6自然段列举了“三皇、五帝”“腐䓍为萤”和清代大文学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运用的是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及文章3~5段与第6段两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运用的也是对比论证的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作用即可。如:文章第5自然段引用孟了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有力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3.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本文文章的开头首先引用程颐和张载两位哲学家家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然后从消极方面论述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最后,又从积极方面论述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据此概括作答。 4.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层次的理解。作答时要考虑语句间的内在和层次关系来分析作答。“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几个分句之间的“怀疑”“辩论”“评判”“修正”是层层深入,逐层递进的关系,前面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前提或基础,后面的内容是在前一内容基础上的深入。所以几个分句是不能调换顺序的。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儒林外史(节选)》,完成小题。

儒林外史(节选)

(清代)吴敬梓

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著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是一个画没骨花卉的名笔,争著来买。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

隔壁秦老,虽然务农,却是个有意思的人;因自小看见他长大的如此不俗,所以敬他、爱他,时常和他亲热地邀在草堂里坐著说话儿。一日,正和秦老坐著,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头带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迎接,叙礼坐下。这人姓翟,是诸暨县一个头役,又是买办。因秦老的儿子秦大汉拜在他名下,叫他乾爷,所以时常下乡来看亲家。秦老慌忙叫儿子烹茶、杀鸡、煮肉款留他,并要王冕相陪。彼此道过姓名,那翟买办道:“这位王相公,可就是会画没骨花的么?”秦老道:“便是了。亲家,你怎得知道?”翟买办道:“县里人那个不晓得?因前日本县吩咐要书二十四副花卉册页送上司,此事交在我身上。我闻有王相公的大名,故此一迳来寻亲家。今日有缘,遇著王相公,是必费心画一画。在下半个月后下乡来取。老爷少不得还有几两润笔的银子,一并送来。”秦老在旁,再三怂恿。

翟头役禀过了本官,那知县时仁,发出二十四两银子来。翟买办扣克了十二两,只拿十二两银子送与王冕,将册页取去。时知县又办了几样礼物,送与危素,作候问之礼。

危素受了礼物,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次日,备了一席酒,请时知县来家致谢。当下寒暄已毕,酒过数巡,危素道:“前日承老父台所惠册页花卉,还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

时知县不敢隐瞒,便道:“这就是门生治下一个乡下农民,叫做王冕,年纪也不甚大。想是才学画几笔,难入老师的法眼。”危素叹道:“我学生出门久了,故乡有如此贤士,竟然不知,可为惭愧!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不知老父台可以约他来此相会一会么?”时知县道:“这个何难!门生回去,即遣人相约;他听见老师相爱,自然喜出望外了。”说罢,辞了危素,回到衙门,差翟买办持个侍生帖子去约王冕。王冕笑道:“却是起动头翁,上覆县主老爷,说王冕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这尊帖也不敢领。”翟买办变了脸道:“老爷将帖请人,谁敢不去!况这件事原是我照顾你的;不然,老爷如何得知你会画花?照理,见过老爷还该重重的谢我一谢才是!如何走到这里,茶也不见你一杯,却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见,是何道理!叫我如何去回覆老爷?难道老爷一县之主,叫不动一个百姓么?”

王冕道:“头翁,你有所不知。假如我为了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帖来请,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我不愿去,老爷也可以相谅。”翟买办道:“你这说的都是甚么话!票子传著,倒要去;帖子请著,倒不去!这下是不识抬举了!”秦老劝道:“王相公,也罢;老爷拿帖子请你,自然是好意,你同亲家去走一回罢。自古道:‘灭门的知县。’你和他拗些什么?”王冕道:“秦老爷,头翁不知,你是听见我说过的。不见那段干木、泄柳的故事么?我是不愿去的。”翟买办道:“你这是难题目与我做,叫我拿甚么话去回老爷?”秦老道:“这个果然也是两难。若要去时,王相公又不肯;若要不去,亲家又难回话。我如今倒有一法:亲家回县里,不要说王相公不肯;只说他抱病在家,不能就来。一两日间好了就到。”翟买办道:“害病,就要取四邻的甘结!”

彼此争论一番,秦老整治晚饭与他吃了;又暗叫了王冕出去向母亲要了三钱二分银子,送与翟买办做差事,方才应诺去了,回覆知县的老师。

(注释)①没骨:中国画的一种绘画技法。②段干木、泄柳:均为人名。战国时,魏文候去访问名士段干木,段干木跳墙躲开了;鲁穆公去看望贤人泄枊,泄枊关着大门不出来相见。②甘结:是中国古代诉讼案件中受审人出具的一种保证文书。

1.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表述,与选文不符的一项是(   )

A.王冕画荷非常出色,靠着买画渐渐不愁衣食。

B.邻居秦老对王冕既敬重又喜爱,常常邀他说话。

C.危素认为王冕不但才高而且见识不同,想见王冕。

D.翟买办拿到四邻的甘结,故同意王冕不应约。

2.下列《范进中举》的片段所体现的人物特点,与选文中翟买办最不相似的一项是(  )

A.(范进)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者他一考,如何甘心?”

B.众邻居劝道:“老东太不要心情慌……”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C.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兄弟。”

D.居户把银子攥得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3.给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4.选文中,王冕再三推辞不见时知县和危素,《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婉拒刘备的请教,此二者的行为相似但原因不同。请简述王冕和诸葛亮这样做的原因。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1)学校举行“青年当自强不息”的演讲评比活动,请你围绕“自强不息”至少拟写两个符合个本次演讲的主题。

(2)请以“各位选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演讲的评选要点……”为开头,向参赛选手陈述下表内容。要求信息完整,连贯通顺,思路清晰。

“自强不息”演讲评选要点

演讲内容

语言表达

形象风度

围绕主题,具体感人

语言规范,吐字清晰

精神饱满,情感丰富

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语速恰当,自然流畅

朴素端庄,举止得体

 

 

 

查看答案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那七个贩子的客人,立于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倒:‘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那个客人从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丢在地上,交过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下去。”

(1)选文出自古典名著《_________》,讲述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

(2)这个情节涉及主要人物有:(写出5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完成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东风:春风。无力:没有力量。残:凋谢。丝:双关,既指“丝”,又隐指相思之“思”。蜡矩:蜡烛。蜡烛燃烧时淌下的蜡油称烛泪。但:只。改:指容颜变得憔悴。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对方住处。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为:替。探看:探探看,打听一下。

(1)全诗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广为流传的佳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对此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岳阳楼记》中,描写明媚春光鸟和鱼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崇高理想和济世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的情感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