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浦黄图•...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浦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   甲    ”,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  乙  ”。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  丙  ”,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衣人,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寓意友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枝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祛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尊贵,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福——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1.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应该是(     )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2.文章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什么?

4.第⑥段加点词“这样的认识”是指什么?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D 2.既起到强调的作用,又承上启下,使得文章脉络清晰。 3.(1)“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2)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可传达“春常在”的祝愿;(3)柳条插土就活,希望友人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 4.柳树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柳树是消灾祈福的工具。 5.第④段。这段文字说明了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有顽强的再生力这一特点,很好地解释了第④段的中国古代神话、棺材盖上的装饰以及灵车都与“柳”密切相关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考查根据对古诗词的理解衔接上下文。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多用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语境“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甲”,这里用第②句;乙处语境“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乙”,应用③句;丙处“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衣人,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应是①句。故选D。 2.考查段落作用。中间段的作用大致有: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或铺垫作用;插叙,补充交代与文章内容有关的信息。本文第③段“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承接上文,“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引出下文的相关内容,所以是承上启下,强调“古人折柳赠别,……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使得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概括能力。文章第②段解释了“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青又软的柳枝呢”这一问题,可结合文章内容“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进行分析,重点注意该段的三点内容。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本文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说明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根据问题内容在上下文定位关键信息概括作答即可。“这样”指代前文内容,应在前文寻找信息,文章④⑤段说明了古人对柳的崇拜,由第④段注意关键词“获得再生”,第⑤段可结合“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进行分析,重点注意柳树的作用。以上这两点即为古人对柳的认识。 5.考查内容的衔接。解答时,需结合题干材料和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题干中所给材料主要内容是在解释柳树具有生命力旺盛的特点,找寻文章信息可知这与第④段“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的部分相一致。所以放在第④段后。其理由可从内容的关联性方面考虑,重点注意对柳树生命力旺盛这一特点的表述。据此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老圣人

赵长春

①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②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③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④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⑤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⑥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袋袋,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⑦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⑧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⑨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⑩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⑪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⑫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⑬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的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⑭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⑮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⑯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

⑰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⑱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

⑲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1.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

3.说说⑬段中两处划线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5.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仅传》)

(注释)①郭伋()始至行部:郭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结束,完成。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与友_______________    (2)相而去_______________

(3)事讫_______________      (4)止于野亭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中“门外”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在门外”。

B.“待君久不至”一句中“待”前省略的是主语“家君”。

C.“则是无信”中“信”是名词,信用的意思;而《论语》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信”是相信的意思。

D.“友人惭”中的“惭”是意动用法,可译为感到惭愧。

4.甲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5.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乙文侧重记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_________。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_________

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查看答案

青春不息,学习不止;捧起书本,沐浴书香。你所在班级要开展“青春作伴好读书”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下图是李明同学为本次活动画的一幅关于“读书”的宣传画,根据画面内容说说多读书有哪些好处。

(2)同学们搜集了许多关于名人读书的材料。请写出对下面三则材料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明末大学问家张溥读书时先抄一遍,再读一遍,接着把书稿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焚,反复七次,直到烂熟于心,融会贯通。

材料二: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复习,他称之为“三复四温”式阅读法。

材料三: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动你的诗词积累,写出连续的两句与读书有关的诗句,并为这次读书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你即将为本班同学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同学们:

我向大家推荐《朝花夕拾》这本书。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  ①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②   ;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  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请将下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各选两项)

A.《狗·猫·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E.《无常》   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2)读过《西游记》,请遵示例按照唐僧收徒的顺序填空。

五行山收孙悟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