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A.标题 主体 结尾 B.标题 导语 主体 C.标...

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A.标题 主体 结尾 B.标题 导语 主体 C.标题 时间 正文 D.标题 时间 人物

 

B 【解析】 考查对文史常识等的识记。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锐不可挡  督战  封锁  业已 B.负隅顽抗   拒绝   协定  功势

C.排山倒海  策略  占据  管辖 D.横度长江   豫北   惨败  企图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xiè)  (sài)    锐不可(dāng)

B.(jiàn)  灭(qiān)  摧枯拉(xiǔ)

C.(wú)   港(dí)    纷纷退(kuì)

D.(yù)   (dū)    长江(suǒ)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作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你已进入初中一个学期了,在这个新的学习环境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定有许多感受吧!

请以“这里有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欢乐、友谊、挑战、风景……”等词语。(2)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3)要写真实的内容,抒发真情实感。(4)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题目:一个难忘的眼神

要求:(1)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2)要写真实的内容,抒发真情实感。(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浦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   甲    ”,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  乙  ”。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  丙  ”,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衣人,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寓意友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枝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祛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尊贵,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福——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1.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应该是(     )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2.文章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什么?

4.第⑥段加点词“这样的认识”是指什么?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