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心里怒火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让;在别人触犯了...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心里怒火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让;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以“我学会了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先补充题目,再作文。

 

我学会了滑雪 对于很少下雪的南方来说,每到冬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却会做一些关于雪的安排。 比如我们家,今年的寒假,也就是冬天,我们将会去滑雪场学习滑雪,听到这个消息的我当然高兴的蹦了起来。 才刚刚走进滑雪场,立刻就被里面的汹涌的人群给震惊到了,滑雪场里面已经挤满了人等待着要蓄势待发在白雪茫茫的世界大展身手呢!我的心开始七上八下起来,我不会滑雪,等下不会被他们笑话吧!还没等我想完,一个从山坡上飞速滑下来的人一转眼就来到了我身边,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我身边飞过,又往下面滑下去了,真是刺激啊! 本来有些忐忑的我开始对滑雪充满期待起来。 我领好雪鞋、雪杖、雪板,戴好雪帽、雪镜,要知道想要快速地学会滑雪,安全的装备是必不可少的! 我决定先在平地试滑,平时行动自如的双腿此刻却不听使唤,像灌了铅一般,好费力呀!我用雪杖撑着身体努力向前滑去,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一行行滑行的印迹,我感到非常自豪。可是蓝天下还有最高的山坡在考验着我,我既紧张又担心。 好吧,我决定不再想了,还是立刻行动吧!但是妈妈拍拍我的肩膀,提醒我不要自作主张,滑雪讲的是力量和技巧。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我可不愿被摔得鼻青脸肿的!想了想,我决定步行走下滑道,每次从坡底开始往上选择滑道下滑,并逐渐加高下滑的坡度,最终直达坡顶。 没办法,磨刀不误砍柴工吗!穿上巨大的雪鞋,套上笨重的雪板,我一步步小心地从最高处往坡底走。等终于走到目的地,我累得一下子栽倒在雪地里,干脆把雪板一脱,雪杖一扔,不想滑了!真想大吃一顿、大睡一觉,可是刚才的辛苦不是白费了吗?我不想做一只狗熊,被别人嘲笑,于是又站起来,选择了一处坡度较小的山坡往下滑。 尽管手和胳膊非常累,但我不泄气,我最终从小山坡上慢慢的顺利地滑下坡底。 滑板载着我一次次地疾驰,刺骨的寒风让我的脸都冻僵了,雪屑像成千上万根银针一样扎在我的脸上,可我顾不了那么多了。我一边滑一边默记着动作要领,转眼间我就滑到了坡底。啊,滑雪可真刺激呀,我真想不到原来滑雪可以这般奇妙! 就这样我慢慢地、慢慢地学会了滑雪,最终我敢从最高的山坡往下滑了。在一次次滑行的过程中,我像一只风中的燕子一样轻快,像离弦的箭一样敏捷,远处的小树迅速退向我的耳后,柔顺的坡底频频向我招手。我终于成功地征服了又高又陡的坡顶! 那天我多高兴呀,我终于学会了滑雪! 【解析】 这是一道半命题的作文,初次见到该作文,一定会大跌眼镜,这是一个太普通的作文题目了,从小学就写过很多次,但我们转化一下思路,越是一个看似平常的作文题目,能写出新意难度非常大,也非常难能可贵。首先补充题目,根据提示,可以补充自己学会了某种品质、技能,如:生存、理解、宽容、乐于助人、合作共赢… 可以记叙一个故事,通过自己的经历,学会了某种精神品质,感悟出某种道理,如相互团结才能成功,相互理解人际关系才能融洽等。可以写一篇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我学会了合作,合作才能共赢,用恰当的事例阐明观点。可以写自己与学会有关的事情,也可以写别人关于学会的故事,注意人称的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今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与观众见面。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在摄制前提出了54条要求与建议,如“美食不是目的地,是邮发点”。因此,《舌尖2》收录了这样的故事,一对养蜂夫妇一年中300天带着帐篷奔走在路上赶花酿蜜,他们做着最甜也最苦的澄汁。

(材料二)《舌尖2》这部最初曾建议围绕“八大菜系”来做的纪录片,最终选择了以美食为由头评选故事的路径,以美食见人生,瘵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加上原本就有的精妙的纪录,磁性的解说和精彩的画面,因此《舌尖2》一搬上电视荧屏的餐桌就此起轰动。

(材料三)网民“黛鸢”:大概《舌尖1》的火热让制作团队压力太大,导致《舌尖2》过分追求所谓“背后的东西”,讲故事占据了80%,美食倒成了一闪而过的东西了!觉得“舌尖”还是带给“吃货”简单的满足和幸福更好。

(1)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火热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和《舌尖2》的相同之处。

(3)很多网友评论《舌尖2》:“少了口水,没控制住潮水。”请依据材料,说说网友这样评论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羽衣

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细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女儿的问话充满童真和稚气。我真的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但这句问话却像一把无形的钥匙,开启了情感与记忆的箱箧……

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兴奋欲狂的时候。

母亲的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浑沌黝黑初生的宇宙。我还记得的是阳光下竹竿上富丽夺人的颜色,怪异却又严肃的樟脑味,以及我在母亲喝禁声中东摸摸西探探的快乐。

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翠绿的小白莱和红艳欲滴的小萝卜。母亲一边整理,一面会回过头来说:“别碰,别碰,等你结婚送给你。”

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会让我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

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外公总喜欢带她上街去吃点心,而当年的肴肉和汤包又是如何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

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我都惊讶万分——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已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

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并不想把那个世界拉回来。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小织女,她们都曾住在星河之畔,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的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把洁白的羽衣拍了又拍,无声无息的关上箱子,藏好钥匙。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

女儿没有得到答案,哪肯善罢!双臂将我的脖颈搂得更紧:“妈妈,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 我不是一个和千万母亲一样安分的母亲吗?我不是把属于女孩的羽衣收招得极为秘密吗?我在什么时候泄漏了自己呢?在我的书桌底下放着一个被人弃置的木质砧板,我一直想把它挂起来当一幅画,那真该是一幅庄严的,那样承受过万万千千生活的刀痕和凿印的,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也没有把它挂出来…… 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不都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吗?

我回过神来,却又一时愣住,我究竟是不是仙女变的,我不想也不方便告诉她什么,只胡乱应付着:“不是,妈妈不是仙女,你快睡觉。”

对我的搪塞,女儿将信将疑。她听话地闭上眼睛,旋又不放心地睁开:“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1.作者在文章中写几件与自己母亲有关的事情,请概括回答。

2.“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理解母亲为何“不忍”?

3.谈谈你对“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这句话的理解。

4.作者描写故事中的小织女,有何用意?

5.生活中,你的母亲已经脱去羽衣,但她还是仙女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及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鹊巢

①北方冬日,天寒,地冻,风硬,叶落,树们只剩下赤条条硬朗的枝干。冬日好像铺开了一张宣纸,树用枝干勾勒淡墨的线条,怎么看都是一幅画,干净磊落,骨感十足,写意着一种简约朴素的美。

②这时,树上的一个个鸟巢便藏不住了,露出真面目来,黑不溜秋的。仿佛是哪个临摹国画者,一不小心蘸多了墨,滴落在树杈间,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鸟窝,妙然天成。

③其实,说它们像国画中的墨团,倒不如说它们更像冬日的草们,抖抖索索团结在一起,一丛丛,蓬松着,完全不顾形象。这样的情景,在平原,从头年深秋,一直到来年仲春,时常会看到。

④这些鸟巢,多是喜鹊巢。乡村大道的两旁,多栽着杨树柳树。就像许多人家一样,喜鹊也喜欢把家安在大路边,热闹的地方。喜鹊是喜欢与人亲近的鸟儿,居家房前屋后的树,就是它们的根据地。靠近树梢处,喜鹊巢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不一而足。没有谁来规划,鸟儿凭着自由的天性,衔来细碎的树枝,横七竖八地搭起来,便是自己的家,安顿着温暖。

⑤走在有树的道上,我常常抬头看树上是否有鸟巢。经常,我的目光穿越一排又一排树梢,只看到枝条在天空恣意地抒写着,没有我所渴望的鸟巢。即便看到鸟巢,我也常常想里面是否还眠着鸟儿,很想看到喜鹊自巢间飞蹿而起。

⑥北方的冬日,色彩单调,连天空也少有内容,需要一些灵动来调剂。此时的树上,没有什么比鸟儿更能吸引你。幸运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成双成对的喜鹊停在树上,用动听的声音鸣叫着。在冬日里,它们传递着自己的语言,说不清是在舞蹈、交谈还是歌唱,看上去温馨而又浪漫。

⑦这吉祥的鸟儿,让你忘记冬的寒冷;因为这鸟儿的声音,你就觉得这个冬天有些异样,蔓延着生机,蔓延着温暖。

⑧记得从前,成群结队的它们,在纷披的枝叶间翻飞跳跃,占据着每一棵树的最高枝,放声高歌。从清晨到黄昏,它们一直闹着,乡村因为它们而喜气洋洋。

⑨“喜鹊喳喳,灯盏结花,喜事到家”,“喜鹊叫,喜来到”。喜鹊喜鹊,名中带喜,蕴含吉祥。对于它的名字,《本草纲目》这样阐释,一是“鹊鸣,故谓之鹊”,一是“灵能报喜,故谓之喜”,合起来,就是人见人爱的喜鹊。

⑩《禽经》上记载,喜鹊“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似乎只要它一出现,便会带给人们好运。牛郎织女在银河上相会,需要喜鹊在七夕搭建的“鹊桥”。不少贤儒将喜鹊的喈喈叫声誉为圣贤之声,甚至为此“玄衣素衿”。黑白相间,是喜鹊的衣着色彩。那黑,其实是钢蓝色。

⑾与喜鹊有关的掌故,有很多,如在国画中,两只喜鹊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树上树下对望,叫“欢天喜地”。而民间吉祥图案,如鹊登高枝、喜上眉梢……更是囊括了人生之福。

⑿如今,鸟巢离我们愈来愈远了。没有了鸟巢,自是难得见到活泼泼的鸟儿。忽想起吴冠中的画作《小鸟天堂》。“杂色小鸟,不知是何鸟种,只需能藏于枝杈间,时隐时现,随兴点染,便是天堂”。纵横交错的墨线,构筑了一个大千世界。那流动的墨韵里,藏着的,何尝不是彩点斑斓的梦呢?

⒀天堂就是家。树上有鸟儿的巢,巢是鸟儿的家,一个和我们的家一样的家。这样想着,黑黑的鸟巢便泛着细腻的温暖,有着真情的光芒。可是,喜鹊能守着家园,过一份简单而快乐的生活。而又有多少人,奔波于他乡,受尽颠簸折磨?

⒁暮色渐起,倦鸟归巢。这个家的启示,让人想起久违的老家,那如空巢般的老屋,有些小怅然。

1.本文分成三部分,并说说每部分的内容大意。

2.本文写了许多关于喜鹊的掌故,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3.按要求分析文中划横线语句的作用。

(1)第②段中“仿佛是哪个临摹国画者,一不小心蘸多了墨,滴落在树杈间,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鸟窝,妙然天成。”(从语言特色的角度)

(2)第段中“那流动的墨韵里,藏着的,何尝不是彩点斑斓的梦呢?”(从文章主旨角度)

4.末段说“有些小怅然”,这是为什么?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

(2)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

(5)《木兰诗》中表现战争惨烈持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泊秦淮》中借商女来批判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公/知北都 B.物破亦/自有时

C.坐客皆/愕然 D.吏将/伏地待罪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耕者入坏冢而得                        ⑵笑坐客曰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物破亦自有时

(2)非故也,何罪之有?

4.“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5.本文表现了韩魏公怎样的品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