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了。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
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天天。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像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莱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小的时候想长大
(2)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我的长大
2.文中加粗的“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中加点的“只”“了”“情况”“我”分别属于什么词类?
只__________ 了__________ 情况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
3.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从中反映出“我”具有哪些好的品质?
4.简要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段的理解。
5.仿照“长大,意味着责任。”的句式另写一个句子,并结合实际谈谈对自己所说的这个仿句的理解.
仿句:
句意理【解析】
砍柴
①在老家,砍柴是大人们的事,而有次我竟然缠着三叔要跟他上山砍柴。起先,他双眉一蹙,不吭声地挽着绳子,脸上还挂着让我不安又憋闷的严肃。等三叔把绳子挽成绳圈挎上肩膀转身去拿斧头时,我连忙拿起挂在椅子靠背上的草帽给了他。兴许我的殷勤起了作用,三叔微微一笑说:“给你奶说一声,拿些馍,咱走。”
②这可是我第一次走进大山呀。面对山路崎岖山崖陡峭,一路的兴奋和喜悦使我劲头十足,仿佛脚上也插上了翅膀。就连遇上险峻之处,三叔要扶我拉我,我也是奋力前行生怕成了累赘被三叔埋怨。
③越过山岭,出了峡谷,山势渐渐平缓,树林也愈加茂密。太阳的光线从树冠的孔隙中一束束地直射着,使密密的山林清新明朗。这时,三叔说吃点馍吧。我坐在岩石上,吃着黄澄澄的玉谷面馍,无边无际地问着三叔,那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还有我奶说山里有狼,是真的吗?而三叔也不厌其烦地一一告诉了我。
④吃了馍,我学着三叔掬水的样子,蹲在潺潺的溪边喝了水。随后,三叔把绳子搭在旁边的树权上,反复朝我说不能走远了,得看着他砍柴火。此刻,我才意识到整个山里只有我们俩。四周是幽深重叠的山谷和沉暗繁茂的山林,偶尔还有几声令我惊异又心怯的声音。三叔说那是老鹰和野鸡的叫声,并捏着鼻子学着叫声让我辨别。
⑤那时,我感到三叔十分了不起,他不仅会模仿老鹰和野鸡的叫声,而且边砍柴边教我认识了各种树木。尽管那时的砍柴是山里人的生活所需,砍树不犯法,也不算搞资本主义,但三叔专砍死了的树。他说活树要长大成才,况且活树湿气重烟多难烧,而死树干燥,烟少好烧。
⑥更有趣的是他指着兀立于崖边的一棵树教我辨别方向,说树枝稠密的朝向是南方,树枝稀疏的朝向是北方。他还砍下一棵碗口粗的树,再砍齐树茬让我观看截面上的圆状木纹,说是一个圆圈表示一年,圆圈越多树的年龄越大。后来三叔就是用这棵有十几个圆圈木纹的树干,照着画上女民兵背枪的样子给我做了一支让我爱不释手的“冲锋枪”。
⑦再后来我还知道这次三叔带我去砍柴,纯属是让我长点见识。他怕我走累了而不敢走远,返回时特意选了一条不用翻山越岭的河谷近路。即便如此,我还是累得气喘吁吁,看着三叔挑着两捆沉甸甸的柴火,我怎么也跟不上他有力稳当的步子。而三叔却不时地回头看看我,要么放慢脚步,要么放下柴火等我歇脚。趁着歇脚,他又教我认识了红色的杜鹃花、黄色的连翘花、紫色的梧桐花,还有我未曾见过的羽毛华丽的山雀和翅膀斑斓的蝴蝶。
⑧河谷的路其实就是卵石累累的河床,虽然也不太好走,但总能遇见不同的景物,似乎有无尽的奇妙景物等在前方。这样我也不知不觉地加快了步子。
⑨一出河谷就看见了夕阳下炊烟袅袅的村子。然而,当我跨进院子的瞬间却有种莫名的后悔,后悔以前怎么不跟三叔去砍柴呢?直到三叔意外地离去,这种后悔更使我伤心不已。那些日子,我常常一个人拿着三叔做的“冲锋枪”站在村头的石坝上眺望远山,回放着跟三叔砍柴的情景……
1.结尾段的加点词“眺望远山”应如何理解?
2.赏析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
3.那时,没有人监督,可第⑤段中说“三叔专砍死了的树”,三叔为什么要这样做?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一下文中“三叔”的形象特征。
艾子教孙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①不学,每加榎楚②而不悛③。其子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一旦,雪作,孙抟④雪而嬉,艾子见之,褫⑤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⑥。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选自〔明〕陆灼《艾子后语》)
(注释)①慵劣:慵,懒惰;劣:顽皮。②榎(jiă)楚:分别是灌木的名字,古代常用来做为刑具,这里指用木条或棍棒抽打。③悛(quān):悔改。④抟(tuán):同“团”,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⑤褫(chĭ):剥夺,夺取或解下衣服。⑥掬:两手捧(东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子仅有是儿(_______) (2)杖之愈峻(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寒战之色可掬
A.艾子笑而释之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 D.南面而望之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
4.你对艾子和他儿子的教育方法有何评价?请简要阐述。
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开展了“走近鲁迅,欣赏社戏”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解说社戏)“社”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念鲁迅)下面是鲁迅先生逝世时的一幅挽联,请用鲁迅的著作名补全对联。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京剧脸谱)京剧脸谱简单地分为红脸、黑脸、白脸、金脸,不同脸谱象征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品质等。请为下列人物选定与之相配的脸谱。
①李逵: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孙悟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文段,做题。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kuī( )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1ì( )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xiá( )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根据拼音写汉字。
kuī( ) 1ì( ) 无xiá( )
(2)请对文中划线的句子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名著阅读。
(1)下列句子出自《朝花夕拾》,请根据句中人物形象特点写出相对应的人物姓名。
①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②他的脸是长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③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
(2)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狗·猫·鼠》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
林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
C.《琐记》中提到,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批判了古书所颂扬的那些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3)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回答问题。
“有点晚了,牛虻同志。”她微笑着说了这句笑话,接着她解释说:“我现在已经有了个小女孩。她有个父亲,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三个生活得很和美,现在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她用手指轻轻触了一下保尔的手,表示对他的关切。但是她马上就明白了,这个动作是多余的。是的,这三年来,他不只是在体格方面成长了。
问题:选文中的“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