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好奇是成才的催化剂 ①远古的某一天,一个猿人由树顶俯瞰大地,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

好奇是成才的催化剂

①远古的某一天,一个猿人由树顶俯瞰大地,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尝试着离开了一直居住的大树,来到了地面。这一小小的好奇,完成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壮举。

②又是遥远的某一天,一位法国画家在多次描绘了一种果子之后,出于强烈的好奇,冒着中毒的危险品尝了一下,发现它无比甜美可口。这一小小的好奇,使人们的餐桌上多了一道佳肴——西红柿。

③明代的中国,一个叫万户的人远眺苍穹,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坐在椅子上,在椅子周围绑上自制的“火箭炮”想倚其“飞天”。虽然他以失败告终,但这一小小的好奇,成就了人类航天探索第一人。

④无数的事例彰显着一个道理: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好奇,或许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它来自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好奇心常与创造力挂钩。出于对一个崭新领域的好奇,于是开始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发现、创造,最终完成壮丽的事业,这是许多科学家成才的轨迹。

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好奇心助人成才,不仅仅因为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催生人对探寻研究、获取知识的热情与信心。正是出于对物质构成的好奇,才有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正是出于对生物进化的好奇,才有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是出于对大地资源的好奇,才有了李四光的油田发现。

⑥好奇不仅仅对人,甚至对动物的生活成长也有巨大作用。有研究表明,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生活环境充满了好奇,因而不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生存经验,最终成为了草原、原野上的强者。

⑦当然,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不懂得控制自己,任好奇心泛滥,那就是在任欲望泛滥。灯红酒绿的世界,有太多太多事物让我们好奇。而那炫目的糖衣,掩藏着无数未知的危险。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好奇,珍惜每一瞬诞生的探索欲与创造欲;另一方面又要慎待好奇,有选择地分辨哪些是值得探索的,哪些是不能涉足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致卷入好奇的黑色漩涡,而是使其成为我们成长成才的催化剂。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4.第④段中“好奇,或许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一句,加点字“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1.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 2.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好奇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催生了人探寻研究、获取知识的热情与信心。 3.开篇铺陈三个事例(也可以把具体事例概括出来)提出论点,接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或例证)的方法证明论点,最后提醒大家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 4.不能,“或许”表示“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不一定有科学依据,只是作者自己的猜测;如果去掉,显得绝对化,和事实不符;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中心论点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四个地方:①落笔明旨,标题即中心论点。②开门见山,开篇点明中心论点。③“山断云连”,文中推出中心论点。④“剥笋见心”,篇末归纳中心论点。细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的中心论点,属于文中推出。第④段的第一句话便是。 2.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第⑤段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话,属于道理论证,“正是出于对物质构成的好奇,才有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正是出于对生物进化的好奇,才有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是出于对大地资源的好奇,才有了李四光的油田发现”,属于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都是为了论证本段的中心句“好奇心助人成才,不仅仅因为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催生人对探寻研究、获取知识的热情与信心”。答题模式: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生动形象或突出地)论证了……(论点)。注意论证方法有时不只一种,回答要全面。 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答题技巧:先点出论点;然后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最后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语言。本题首先要理清结构层次:一、二、三段,铺陈三个事例,第四段提出论点“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第五、六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或例证)的方法证明论点,第七段提醒大家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 4.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特点的把握能力,往往考查一些限制性词语,如“可能”“大概”“主要”“或许”等词语,这些词语一般不能删除,如果删除就会改变句意,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了。答题时,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及作用,再说明用了该词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说明删去后该句意思的改变,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本句中的“或许”表示推测,起限制作用,句意是“可能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不一定有科学依据,只是作者自己的猜测,如果删去,则表示“肯定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相符。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客行悲故乡。

(3)___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

(4)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

(5)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寒林空见日斜时。

(7)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8)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②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①第:房屋,家。②曩:从前,过去。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翁之妻子/去乡 B.恐/力不胜

C.年且九十/而移山 D.乙翁欲/扶之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酌____________   (2)然_____________   (3)绝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4.这篇短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繁露:浓重的露水。③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④时一喧:不时叫一声。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只是被贬的孤独愁苦。

B.颔联以动衬静,主要突出诗人遭贬谪后心境的寂寞。

C.诗中是通过繁露、寒月、东岭、竹根、石泉、山鸟这六种景物来表现作者感情的。

D.尾联写诗人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斜倚着柱子,观看、聆听,一直到天明。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察觉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

B.“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写出了当时虽为中夜,但自然界依然富有生机的景象。

C.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

D.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仗工整,全诗着力写声音,反衬诗人内心的黯然、凄凉、孤寂。

 

查看答案

下列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反问)

B.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排比)

C. 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拟人)

D.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对偶)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个正粒子和一个反粒子,一个携带正能量,一个携带负能量。

②因为他们存在的时间极短而无法被检测到,所以将它们称为“虚粒子”

③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时空是分散的。

④这些虚粒子会凭空出现,存在极小的一段时间,然后因相互碰撞、结合而湮灭。

⑤在真空中,随时会凭空出现一对虚粒子对:

A. ③⑤①④②    B. ④⑤①③②    C. ⑤④①③②    D. ②③⑤④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