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人物。
对“他”所做事情的描述。 | 他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学习,因常买书买报被父亲责骂。从1911年到1927年上井冈山为止,从没间断过阅读北京、上海、湖南的日报。 | 他身材魁梧,像老虎那样强悍,从不知疲倦。他非常喜欢马。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领袖,他承袭了他的威望。他能言善辩,能把死人说活。 | 他清瘦身形,中等个子,留着中国人不常见的浓密黑髯,眼睛大而深邃,热情洋溢。他头脑冷静,善于推理,是“红色中国外交第一人”。 | 他的名字听起来格外响亮,他在军事上统领红军全军,在军事战略理论方面以及战术层面没有人能与他媲美。 |
“他”是谁? |
①_______ |
②______ |
③_______ |
④_______ |
备选答案:A.贺龙 B.毛泽东 C.周恩来 D.朱德
从备选答案中,找出正确选项填空。
1936年,美国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后来根据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此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①____的真实生活。此书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②_____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备选答案:A.红色中国 B.中国共产党人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乘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一一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棒,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现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国、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堆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部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拜托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别改)
1.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文章第③自然段,说一说,与传统出版业相比,网络信息具有哪些局限性?
3.文章第⑤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第⑦段划线句的体会。
(甲)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向往一朵花开
艾庆平
①春天的时候,路过街口,瞥见一位老人正蹲在地上,面前摆放着一些花花草草。我停住了脚步,蹲下身子观看,被一盆栀子花吸引了目光。从小我就是一个爱花的人,而对栀子花更是情有独钟。想到那盛开后的纯白色的花朵,有着说不尽的美,于是就买了下来。
②记得老家的山里便长着许多栀子花。每年春天,我都会去采摘一些,把它插进瓶子里,这样一屋子有了芬芳。这几年,住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远离了那山,那花,已经颇有些厌倦之感。想想客厅的阳台空空荡荡,不妨就把它放在阳台上吧!这样,阳台便有了生气,花开的时候必定有满屋的芬芳。
③每天下班,我都会去查看栀子花,看看它的长势如何。儿子有时也会跑过来,把脑袋凑过去,睁大天真好奇的眼睛问:“爸爸,什么时候开花啊?”我扭过头去看他:“到了花期,它就开了。”儿子又问:“什么叫花期呢?”我又跟他解释:“花期就是花朵开放的时间,每种花都有它的花期,比如桃花是三月开,荷花是六月开,菊花是九月开。”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又趴在阳台上观察了半天。我催促他说:“赶快去做作业。”他才极不情愿地离开。
④我看着儿子转身离去的背影,刹那间发现他的身体稚嫩而弱小,多么像植根于家庭中的一株等待着开花的植物。我突然想,他的生命之花何时绽放呢,我要等待多久?
⑤窗台上摆放着一个专门给花喷水的塑料壶,每天下班或是周末我便用它给栀子花浇水。儿子又跑将过来,不停地叫嚷:“爸爸,爸爸,我要浇。”我把水壶交给他,儿子用手紧紧抓住,提起,倾斜,喷口的水像春天的细雨一样洒在碧绿的叶子上。儿子一边浇,一边说:“爸爸,我浇了水,栀子花一定不口渴了,不口渴,一定会长得很快。”我微笑着看儿子,伸出手抚摸他的头,说:“是啊,有了你的浇灌,你的爱心,它当然会鼓足劲生长了。”儿子又不解地问,什么叫爱心呢?我说:“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精心地呵护你,这种付出就叫爱心。” 儿子又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⑥在我和儿子的精心照料下,栀子花长势良好。
⑦一天,我像往常一样给它浇水,儿子又跑过来趴在窗台上察看,他突然惊喜地说:“爸爸,你快来看,这花苞已经变白了,是要开花了么?”我回答道:“是的,等到花苞完全变白, 它就要开花了。”儿子说:“那一定很好看。”
⑧花苞的绿色越来越浅,白色越来越浓。儿子每天都兴致盎然地跑过来察看,从他那期待的眼神里,我知道,他正向往着一朵花开。只是,他不知道,我更加向往着另一朵花开。
⑨一天放学,刚走入房间,我便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快步走到窗台,只见栀子花已经开了数朵,在绿叶的衬托下,娇美动人。我连忙呼唤儿子,儿子放下手中的笔,跑进窗台,用童音发出一声惊叹:“好美啊!”然后把头伸过去,用鼻子深呼吸:“好香啊!”我回头去看,儿子的脸上满是陶醉的表情。
⑩向往一种美好,等它成为了现实,真是一件令人快乐满足的事情。
⑪又过了些日子,满枝的花朵已经怒放,就像儿子稚嫩的脸庞。我想儿子的花期什么时候来临呢?那时我是否也幸福满足着。
⑫一种温柔的触动在心底泛起,向往一朵花开,不正是每个为人父母者最大的人生期待么?为人父母的不都是用爱心去照料那朵用自己血脉凝结的生命之花,向往着日后他们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么?
⑬原来,向往一朵花开,便是向往着美好、幸福,向往着眼前所有的付出能够换来一个花季,让花朵的芬芳浸透岁月,温暖无数个曾殷殷期待的日子。
1.阅读全文,理清文脉,在横线上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买栀子花→A_________ →浇栀子花→B ________→C ______________→憧憬未来。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又过了些日子,满枝的花朵已经怒放,就像儿子稚嫩的脸庞。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以栀子花为线索展开叙述,描写了作者、儿子和栀子花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栀子花的喜爱。
B.第②段插叙了作者以前在老家的山里采摘栀子花的事情,身处城市难免有点倦意,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C.第⑧段画线句子饱含深意,其中“另一朵花”指“儿子”,即作者希望儿子可以健康成长,拥有幸福的人生。
D.第⑫段文字可以删去,文段既没有承接上文,也没有引出下文,在文中并没有很大的作用。
E.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栀子花的喜爱以及对儿子长大的期待。
4.本文的标题“向往一朵花开”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是发笑。
——节选自明朝 江盈科 《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的客舍。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鼠何名老虫了 ②惊错欲走
2.翻译句子
城中安得有此兽?
3.作者“徐而思之”后“发笑”的原因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②相与步入中庭(___________)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④但少闲人(___________)
3.作者因为朗月入户难以成眠,于是找到好友张怀民在承天寺中漫步赏月。作者描写月的句子中并无一字写“月”,请你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作者是著名才子,他的文采让很多人追慕,正应当宏图大展之时,作者却说自己和朋友是“闲人”两个,结合本文创作背景体会“闲人”的含义。
5.作者夜不能寐显然与自己的处境有关,而他的《定风波》里“一蓑烟雨任平生”却表达了他豁达的心境,这与此时心情是否相悖?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