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千层底 谢建骅 ①往年的冬季,地上有霜了,“...

阅读下列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千层底

谢建骅

①往年的冬季,地上有霜了,“鸡跷脚”的时候到了。母亲就开始为我们做千层底布鞋。

②那时,针线活纯粹靠手工。母亲的针线活是村上出了名的,她制作的衣裳,针脚匀称,样式好看,尤其做的千层底布鞋,耐穿、养脚,透气性好,我们从小到大,就是穿着母亲制作的千层底布鞋一步步走过来的。

③为了制作千层底布鞋,母亲总是在平时就注意搜集碎布头,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掖在包皮里。用时拎出小包皮,翻出碎布头,用面粉煮一锅浆糊,再拿一块面板,用丝瓜瓤蘸上浆糊抹在面板上,然后粘上一层布,再抹上一层浆糊,再粘上一层布。反复多次,就制作成了一块多层碎布黏在一起的布板。母亲叫它“布骨子”。做好的“布骨子”,放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晒干的“布骨子”非常硬,像硬纸板一样。母亲小心地把它揭下来,作为半成品放在一边。

④制作千层底的时候,母亲把鞋样缝几针固定在“布骨子”上,照着大大小小的鞋样,裁剪出来。一个千层底通常需要六七层“布骨子”,摞起来要有一厘米左右的厚度。将第一层鞋底朝外的一面用白布覆盖,边缘用棉白布条扦好,再把几层鞋底叠放对齐,用针线固定好,以上工作仅是千层底的一个开端,接下来才是做布鞋最费力的一个程序——纳鞋底。

⑤每天晚上,母亲等一家人吃完晚饭,收拾完碗筷,就坐在小桌前,一针一线地纳鞋底了。她一手拿着鞋底,一手挥着针线,下好针,用针毂用力一顶,在冒出的针尖上套上橡皮管,捏紧使劲一拔,线绳就“吱儿、吱儿”地扯过来了,再用力收紧。有难纳的地方,母亲就先用锥子扎一个眼,再下针引线。母亲纳鞋底,不时还把针在头发上抹一抹,大概是因为头上有油脂,能使针尖更加润滑。这时,我们坐在桌旁做作业,只听得母亲扯着线儿“吱儿、吱儿”的声音,那声音分明就是最动听的《游子吟》乐曲。

⑥随着冬日渐深,气温越来越低,为了给我们赶制布鞋,母亲夜晚就把煤油灯用绳子挂在床头,坐在被窝里纳鞋底,往往到深夜还没有休息。有多少个夜晚,鸡叫五更,等我们一觉醒来,看见母亲仍在昏暗的灯光下,飞针走线……

⑦那时,父母白天下地参加大集体生产劳动,母亲做鞋只能在晚上。在那些寒冷的乡村冬夜里,母亲右手中指戴着针毂,坐在灯下走针引线纳鞋底的身影,用嘴吮吸手指上鲜血的情形(有时手指会被针尖戳破),成了我童年最熟悉的一幕。

⑧鞋底纳好了,母亲便开始制作各式各样的鞋面,然后将鞋底和鞋面缝合到一处,俗称“绱鞋”。绱鞋是最需要技巧的活儿,母亲绱的布鞋总是严实合缝,针脚匀称,鞋绱好后,再请皮匠师傅用鞋楦楦下,楦好的鞋子看上去,圆润饱满,有模有样。那时,经常有婶婶和阿姨们拿着鞋样来请她指导,母亲总是毫无保留地尽心指导,有时还亲自示范。母亲制作的一双双精美的千层底布鞋,要是今天,一定是申遗样品的首选。

⑨那时,我们穿着母亲制作的新布鞋,出去拜年、走亲戚、上学校,多自豪啊,不时地引来旁人的夸赞。母亲的千层底布鞋,穿在我们的脚上,暖暖的,舒舒服服的,也温暖了我们整个冬天。

⑩我喜欢穿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上中学后,市场上已出现了耐克鞋等其他不同款式的鞋子,但我依然穿的是布鞋,冬天穿着母亲做的棉鞋上晚自修课,脚暖暖的,暖到我的心里,我总想,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冀望。

⑪记得刚工作的那年,第一天上班,我就是穿着母亲的千层底布鞋去单位的,只觉得步履是那样的坚实、稳重。

⑫而今,母亲随着年岁的增大,也做不动布鞋了。几年前,母亲给我做的一双新布鞋,我没舍得穿,一直完好地收藏在橱柜里,时常拿出来看看,见到千层底布鞋,就想起母亲灯光下熬夜纳鞋底的辛劳,仿佛母亲在告诫我做人也要像布鞋踏实,耐劳,勤俭,行稳致远,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1.文章以“母亲的千层底”为标题,有那些好处?

2.文中的母亲人物形象鲜活可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母亲的性格特征。

3.文中反复写“冬季,地上有霜了”“冬日渐深,气温越来越低”“寒冷的乡村冬夜” 和“脚上,暖暖的,舒舒服服的”“脚暖暖的,暖到我的心里”各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⑤小节划线句画面生动,请赏析精妙之处。

5.歌曲《中国娃》唱道: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请结合歌词和文章内容说说“妈妈的千层底”包含那些深刻意蕴。

 

1.(1)“母亲的千层底”是文章抒情线索。本文通过写母亲为我们纳千层底来表达对母亲的赞美、感激与怀念之情。(2)以“母亲的千层底”为题可以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了文章的中心。(3)是文章叙事线索。文章依次写了母亲纳千层底,我们穿千层底,我感念千层底。(4)以“母亲的千层底”为题引发读者思考,“千层底”是什么?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5)“千层底”既指母亲给我们做的鞋,也指“千层底”所蕴含的品质及道理,以“母亲的千层底”为题意蕴丰富。 2.(1)聪明能干心灵手巧。母亲的针线活是全村出名的,所做的千层底常获得他人的夸赞。(2)吃苦耐劳,勤劳朴实。母亲白天上工,晚上熬夜纳千层底。(3)善良无私,热心助人。当婶婶阿姨来请教时,母亲总是毫无保留地尽心指导。(4)疼爱子女, 天寒地冻时节,不辞苦为子女制作“千层底”。(5)教子有方,费尽辛苦精心制作精美而暖和的“千层底”,给子女人生的启示。 3.第一类是环境描写,通过写“下霜”“寒冷”“冬夜”等词句来表现气候寒冷,环境恶劣。衬托母亲勤快能干、吃苦耐劳,突出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第二种词句是侧面描写,通过写我的感受来表现鞋子的舒适,侧面表现母亲的能干;也为下文我获得人生启迪作铺垫,突出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或通过反复写我穿鞋暖暖的、舒适的感受与天气的寒冷、母亲做鞋的艰辛形成对比,突出母亲吃苦耐劳和疼爱子女的品质,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4.运用动作描写,“拿”“挥”“顶”等动作,生动而全面地展现了母亲纳鞋底复杂艰辛的过程,表现母亲吃苦耐劳 、勤劳朴实品质,表达我对母亲感激之情。 5.母亲所做的“千层底”不是一双普通的鞋子,不仅融入了母亲对子女关爱,而且象征农村妇女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品格。穿着千层底,就能感受到母爱,获得人生启示,启示我们要清白正直,踏实,耐劳,勤俭,行稳致远,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题目作用的理解。解答时,通读全文,在对文章主旨进行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当题目有使用了修辞手法的时候,对题目的分析要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内容、表达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文章内容看,文章的标题“母亲的千层底”,既是文章的抒情线索,也是叙事线索。文章紧扣母亲做千层底布鞋,叙写母亲纳千层底,我们穿千层底以及我对千层底布鞋的感念等内容,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感激之情。其次,从文章最后“想起母亲灯光下熬夜纳鞋底的辛劳,仿佛母亲在告诫我做人也要像布鞋踏实,耐劳,勤俭,行稳致远,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可以看出,用“千层底”,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第三,题目“母亲的千层底”,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章叙写的事件主要是母亲做千层底布鞋的故事。母亲白天去生产队里干活,深夜还没有休息要纳鞋底,可见母亲勤劳能干、吃苦耐劳;从“那时,经常有婶婶和阿姨们拿着鞋样来请她指导,母亲总是毫无保留地尽心指导,有时还亲自示范”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从“母亲制作的一双双精美的千层底布鞋,要是今天,一定是申遗样品的首选”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从“母亲的千层底布鞋,穿在我们的脚上,暖暖的,舒舒服服的,也温暖了我们整个冬天”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关爱子女的人。据此概括作答。 3.(1)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文中反复写“冬季,地上有霜了”“冬日渐深,气温越来越低”“寒冷的乡村冬夜”主要运用的是环境描写,渲染了寒冷的气候,恶劣的环境,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同时,更衬托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突出了母亲勤劳能干,疼爱子女的品质。 (2)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的理解。“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往往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脚上,暖暖的,舒舒服服的”“脚暖暖的,暖到我的心里”主要写“我”穿千层底布鞋的感受,侧面烘托出母亲的勤劳能干,同时也为下文叙写“我”从母亲的“千层底”获得人生感情做铺垫,从而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本题也可从对比映衬的角度分析作答。 4.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作用: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文章第5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拿”“挥”“顶”等动作,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具体形象、传神而详实地描写了母亲纳鞋底的过程,表现母亲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妈妈的千层底”不但是指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这鞋子不仅融入了母亲的美好品质和伟大的母爱,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启示:做人要踏实、耐劳、勤俭,要行稳致远,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王松石

①美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唯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②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③科学巨匠牛顿说,他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知识,学理科的学生也应涉猎文学艺术。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有志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④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智力屏障,导致创造能力的僵化。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累,为知识所困。

⑤同学们要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⑥善于捕捉热线,随时记录灵感。“热线”就是酝酿成熟了的想法和思路,一旦有热线闪烁就要抓住不放,深入挖掘。当然也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一闪之念”,对于那些突然闯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形象,要随时摘记,定期整理,深入思考,激发创造。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句话的启发,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为自己准备一本思想记录本,当新的思想、新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的时候,及时把它记下来,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敏捷的思维品质和出众的创造才能就能逐渐培养出来。

1.文章以美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比赛一次竞赛开头,有什么好处?

2.怎样理解第⑤小节“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的含义?

3.第⑥小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第③小节划线句加点的“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5.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因融入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等科技创新技术被誉为世界桥梁界“珠穆朗玛峰”。可见,创新已成为民族复兴的动力之源,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①总角:儿童将头发梳成左右两条辫子。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殁:去世。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

(1)或异二者之  为______    (2)然则何时而乐耶   然则 ___

(3)先生轼言    奇______    (4)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   ___

2.下列加点“以”与“不物喜”中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物之息相吹也 B.扶苏数谏故

C.醒能述文者 D.怪之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

4.范仲淹曾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请结合(甲)文内容和相关事迹谈谈你对乙文中“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  日

(宋)晁冲之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注)①阴阴:草木繁茂。②趁:追逐。

1.诗人选取____、细雨、浮萍、河滩、鹅鸭、桃花等意象描绘出溪水明净、____、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等四幅画面,其中“桃花逐水”包含着____时节典型物候现象。

2.诗歌三、四句和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手法上的相同点和情感上的不同点。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东台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起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市教育局积极相应,迅速在全市各中小学开展主题为“东台教育人,创我文明城”的系列活动。

(1)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拟一个标题。

9月21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主办的全市“小手拉大手  共创文明城”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市第一小学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爱东出席并宣布活动正式启动,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劲松致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吴晓明,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各镇宣传委员,全市各中小学校长、分管校长,市一小本部部分师生及家长代表参加活动。

(2)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创建文明城市,每一位东台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点滴做起,诚实做人,讲求信用。请你以“诚信”为主题,为创建文明城市写一则公益宣传广告(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

(3)保护名胜古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城市文明内涵,增强城市文化底蕴的有效举措。海春轩中学九年级(1)班决定利用周末实地考察我市的护国禅寺,并撰写一份保护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护国禅寺概述、人文和历史价值、建筑保护现状、    、拟采取的保护措施等。请根据活动要求在横线上将该报告的项目补写完整。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格列佛游记》中大人国国王治国有方,公正无私;小人国国王狂妄昏庸,野心勃勃。

B.《红岩》中龙光华为保护水源,被特务毒打,最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全体战友向特务提出悼念龙光华及改善待遇等要求被拒绝,于是渣滓洞监狱战友绝食抗议。

C.骆驼祥子从农村来到军阀混战的上海,省吃俭用,终于买了第三辆车,成为自食其力的车夫,然后主动追求并娶了虎妞。

D.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主人公简・爱虽然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但一直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2)阅读名著选段并结合相关情节,回答问题。

(甲)董超在外面,只听得一声扑地响,只道完事了,慌忙走入来看时,依旧缚在树上;薛霸倒仰卧在树下,水火棍撇在一边。董超道:“却又作怪!莫不使得力猛,倒吃一跤?”用手扶时,那里扶得动,只见薛霸口里出血,心窝里露出三四寸长一枝小小箭杆,却待要叫,只见东北角树上,坐着一个人。听得叫声“着”!撇手响处,董超脖项上早中了一箭,两脚蹬空,扑地也倒了。那人托地从树上跳将下来,拔出解腕尖刀,割绳断索,劈碎盘头枷,就树边抱住 A 放声大哭。

A处人物是指        ,东北角树上坐着人是      ;选段中董超、薛霸二位公差先前押解犯人途经野猪林也曾想如此暗害过另一名梁山好汉      (填人名),今日故伎重演,终于恶有恶报。

(乙)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

选段中“她”指的是谁? 结合原著用一句话写一个与“她”相关的请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