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家父、舍弟、犬子、敝人都是谦称...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家父、舍弟、犬子、敝人都是谦称;令尊、令郎、昆玉、高足都是尊称。

B.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聊斋”一词来源于他书房的名称。

C.《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该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英等习俗。

D.“五十知天命”是指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懂得了“听天由命”的道理。

 

D 【解析】 D表述错误,“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人不其忧                   (2)非淡泊无以

(3)因往之                   (4)两狼之并驱如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诵读诗文佳句,能让我们领略到丰富的内涵。读《天净沙·秋思》,我们从(1)“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作者漂泊他乡、无以为家的羁旅之苦;读《潼关》,我们从(2)“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中体会到诗人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读《江南逢李龟年》,我们从(3)“________________”中领会到诗人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读《夜雨寄北》,我们从(4)“________________”中体悟到诗人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对未来相逢的设想;读《诫子书》,我们从(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悟到诸葛亮对儿子的告诫,过度放纵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的不利影响;读《<论语>十二章》,我们从“_________________”中认识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的光,hōng   )托出一片宁静而和平的夜。

(朱自清《春》)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   )临人间。

(刘湛秋《雨的四季》)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ōng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加点字“晕”在文中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 yūn         B. yùn

(3)选择文中“口”处正确的一项_________

A.妆                        B.装

 

查看答案

作文

幸福都是奋斗来的。新时代属于每一位奋斗者,奋斗本身就是幸福。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元旦新年贺词中发出激情满怀的召唤:“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请以“奔跑着,追自己的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4)不出现真实的班级、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千层底

谢建骅

①往年的冬季,地上有霜了,“鸡跷脚”的时候到了。母亲就开始为我们做千层底布鞋。

②那时,针线活纯粹靠手工。母亲的针线活是村上出了名的,她制作的衣裳,针脚匀称,样式好看,尤其做的千层底布鞋,耐穿、养脚,透气性好,我们从小到大,就是穿着母亲制作的千层底布鞋一步步走过来的。

③为了制作千层底布鞋,母亲总是在平时就注意搜集碎布头,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掖在包皮里。用时拎出小包皮,翻出碎布头,用面粉煮一锅浆糊,再拿一块面板,用丝瓜瓤蘸上浆糊抹在面板上,然后粘上一层布,再抹上一层浆糊,再粘上一层布。反复多次,就制作成了一块多层碎布黏在一起的布板。母亲叫它“布骨子”。做好的“布骨子”,放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晒干的“布骨子”非常硬,像硬纸板一样。母亲小心地把它揭下来,作为半成品放在一边。

④制作千层底的时候,母亲把鞋样缝几针固定在“布骨子”上,照着大大小小的鞋样,裁剪出来。一个千层底通常需要六七层“布骨子”,摞起来要有一厘米左右的厚度。将第一层鞋底朝外的一面用白布覆盖,边缘用棉白布条扦好,再把几层鞋底叠放对齐,用针线固定好,以上工作仅是千层底的一个开端,接下来才是做布鞋最费力的一个程序——纳鞋底。

⑤每天晚上,母亲等一家人吃完晚饭,收拾完碗筷,就坐在小桌前,一针一线地纳鞋底了。她一手拿着鞋底,一手挥着针线,下好针,用针毂用力一顶,在冒出的针尖上套上橡皮管,捏紧使劲一拔,线绳就“吱儿、吱儿”地扯过来了,再用力收紧。有难纳的地方,母亲就先用锥子扎一个眼,再下针引线。母亲纳鞋底,不时还把针在头发上抹一抹,大概是因为头上有油脂,能使针尖更加润滑。这时,我们坐在桌旁做作业,只听得母亲扯着线儿“吱儿、吱儿”的声音,那声音分明就是最动听的《游子吟》乐曲。

⑥随着冬日渐深,气温越来越低,为了给我们赶制布鞋,母亲夜晚就把煤油灯用绳子挂在床头,坐在被窝里纳鞋底,往往到深夜还没有休息。有多少个夜晚,鸡叫五更,等我们一觉醒来,看见母亲仍在昏暗的灯光下,飞针走线……

⑦那时,父母白天下地参加大集体生产劳动,母亲做鞋只能在晚上。在那些寒冷的乡村冬夜里,母亲右手中指戴着针毂,坐在灯下走针引线纳鞋底的身影,用嘴吮吸手指上鲜血的情形(有时手指会被针尖戳破),成了我童年最熟悉的一幕。

⑧鞋底纳好了,母亲便开始制作各式各样的鞋面,然后将鞋底和鞋面缝合到一处,俗称“绱鞋”。绱鞋是最需要技巧的活儿,母亲绱的布鞋总是严实合缝,针脚匀称,鞋绱好后,再请皮匠师傅用鞋楦楦下,楦好的鞋子看上去,圆润饱满,有模有样。那时,经常有婶婶和阿姨们拿着鞋样来请她指导,母亲总是毫无保留地尽心指导,有时还亲自示范。母亲制作的一双双精美的千层底布鞋,要是今天,一定是申遗样品的首选。

⑨那时,我们穿着母亲制作的新布鞋,出去拜年、走亲戚、上学校,多自豪啊,不时地引来旁人的夸赞。母亲的千层底布鞋,穿在我们的脚上,暖暖的,舒舒服服的,也温暖了我们整个冬天。

⑩我喜欢穿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上中学后,市场上已出现了耐克鞋等其他不同款式的鞋子,但我依然穿的是布鞋,冬天穿着母亲做的棉鞋上晚自修课,脚暖暖的,暖到我的心里,我总想,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冀望。

⑪记得刚工作的那年,第一天上班,我就是穿着母亲的千层底布鞋去单位的,只觉得步履是那样的坚实、稳重。

⑫而今,母亲随着年岁的增大,也做不动布鞋了。几年前,母亲给我做的一双新布鞋,我没舍得穿,一直完好地收藏在橱柜里,时常拿出来看看,见到千层底布鞋,就想起母亲灯光下熬夜纳鞋底的辛劳,仿佛母亲在告诫我做人也要像布鞋踏实,耐劳,勤俭,行稳致远,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1.文章以“母亲的千层底”为标题,有那些好处?

2.文中的母亲人物形象鲜活可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母亲的性格特征。

3.文中反复写“冬季,地上有霜了”“冬日渐深,气温越来越低”“寒冷的乡村冬夜” 和“脚上,暖暖的,舒舒服服的”“脚暖暖的,暖到我的心里”各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⑤小节划线句画面生动,请赏析精妙之处。

5.歌曲《中国娃》唱道: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请结合歌词和文章内容说说“妈妈的千层底”包含那些深刻意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