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

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谤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1.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 2.②段和④段的内容与①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3.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4.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读课文,明确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要判断中心论点,可以首先看题目,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此文没有题目,所以就要从另外的地方找,有的中心论点在开头提出来,此文的开头“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这句就道出了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结构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上下文,明确这样安排结构的原因。要看能不能颠倒,首先看各段分别表述了什么内容,第②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然后看两段之间的关系,两段之间是层层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3.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很明显用了大量事例进行论证,属于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孙膑减灶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选自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①趣利:争利,“趣”同“趋”。②蹶:折损,使……受挫折。③阻隘:险要之处。④斫:削。⑤钻火:钻木取火。这里指点火。⑥刭:用刀割脖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2)齐军万弩

(3)乃斫大树白而之曰                 (4)孙子田忌曰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彼 三 晋 之 兵 素 悍 勇 而 轻 齐 齐 号 为 怯 善 战 者 因 其 势 而 利 导 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②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韩告急齐  行者休 B.遂成竖子名  属予作文以记

C.去韩归   日出林霏开 D.弃其步军     不知有汉

5.靠着孙膑的计谋魏军大败,孙膑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商隐,他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B.首联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相见难”,然后写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

C.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D.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寄意,借景言情,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2.请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并写出在今天现实生活中的延伸意义。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

(1)下面是邀请函草稿的正文部分。划线词语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________

张老师您好,我校文学社拟邀请您于6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将是我们的莫大③荣幸,本应光临④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届时我们一定洗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2)在互动环节,张老师出了一个趣味题,在不考虑平仄的情况下,以“白浪河”为上联,最适合用作下联的一项是__________

A.仰天山      B.蓝宝石     C.杨家埠      D.青云山

(3)张老师还提问了许多文学文化常识,同学们做了回答。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

A.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心旷神怡”“觥筹交错”分别出自《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他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仲淹,字希文,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D.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每晚八时左右。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                                     

①梁漱溟先生曾把中华民族精神总结概括为两点,一是向上之心强,二是相与之情厚。所谓“相与之情厚”,通俗点儿讲就是人情味浓。

②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是人的节日。

③从节日中最能看到一个民族的特色。

④这一点在中国传统节日上也有鲜明体现。

⑤这一点与西方许多宗教性节日是迥然不同的,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⑥春节的阖家团圆、融融泄泄,清明的祭扫先人、慎终追远,端午的追慕先烈、崇敬爱国,中秋的赏月饮酒、思念亲人,无不洋溢着浓厚的人间气息。

A.③②④⑥①⑤ B.①④②⑥③⑤ C.①④⑥②③⑤ D.③①④⑥②⑤

 

查看答案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因为我对权威的轻蔑,所以命运惩罚________我,使我自己竟也成了权威。

②高卢蛮族酋长占领了罗马之后,便肆意劫掠________,破坏罗马神庙。 

③他对自己mào rán________做出的决定感到懊悔。

④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随便zāo tà________了多可惜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