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吃到半酣里。也有唱的,也有说的,也有拍手的,也有笑的。正在那里喧哄,只听门外老鸦哇哇的叫。众人有扣齿的,齐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 A道:“你们做甚么鸟乱?”众人道:“老鸦叫,怕有口舌。” A道:“那里取这话?”那种地道人笑道:“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窝,每日直聒到晚。”众人道:“把梯子上面去拆了那巢便了。”有几个道:“我们便去。”A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A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往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1.上面文段选自《水浒传》,作者是___________,选段中的A是____________,此情节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书中其他情节,说说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在此遇到的英雄好汉是哪一个?往后在什么事件中救了这位英雄?
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谤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孙膑减灶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①者蹶②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③,可伏兵,乃斫④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⑤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⑥,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选自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①趣利:争利,“趣”同“趋”。②蹶:折损,使……受挫折。③阻隘:险要之处。④斫:削。⑤钻火:钻木取火。这里指点火。⑥刭:用刀割脖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2)齐军万弩俱发
(3)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4)孙子谓田忌曰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彼 三 晋 之 兵 素 悍 勇 而 轻 齐 齐 号 为 怯 善 战 者 因 其 势 而 利 导 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②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韩告急于齐 行者休于树 B.遂成竖子之名 属予作文以记之
C.去韩而归 日出而林霏开 D.乃弃其步军 乃不知有汉
5.靠着孙膑的计谋魏军大败,孙膑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商隐,他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B.首联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相见难”,然后写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
C.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D.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寄意,借景言情,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2.请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并写出在今天现实生活中的延伸意义。
综合性学习
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
(1)下面是邀请函草稿的正文部分。划线词语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________)。
张老师您好,我校文学社拟邀请您于6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将是我们的莫大③荣幸,本应光临④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届时我们一定洗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2)在互动环节,张老师出了一个趣味题,在不考虑平仄的情况下,以“白浪河”为上联,最适合用作下联的一项是(__________)。
A.仰天山 B.蓝宝石 C.杨家埠 D.青云山
(3)张老师还提问了许多文学文化常识,同学们做了回答。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
A.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心旷神怡”“觥筹交错”分别出自《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他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仲淹,字希文,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D.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每晚八时左右。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 。 。 。 。 。 。
①梁漱溟先生曾把中华民族精神总结概括为两点,一是向上之心强,二是相与之情厚。所谓“相与之情厚”,通俗点儿讲就是人情味浓。
②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是人的节日。
③从节日中最能看到一个民族的特色。
④这一点在中国传统节日上也有鲜明体现。
⑤这一点与西方许多宗教性节日是迥然不同的,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⑥春节的阖家团圆、融融泄泄,清明的祭扫先人、慎终追远,端午的追慕先烈、崇敬爱国,中秋的赏月饮酒、思念亲人,无不洋溢着浓厚的人间气息。
A.③②④⑥①⑤ B.①④②⑥③⑤ C.①④⑥②③⑤ D.③①④⑥②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