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文《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文《湖心亭看雪》,回答小题。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给加点字注音或解释字义
(1)注音:①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②更(___________)定
(2)解释:①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②客(___________)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古诗词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首诗围绕首联“_____”字写出村民待客准备的丰盛,突出表现了村民的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用传神笔墨刻画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自然景物变化,暗示社会发展,蕴含深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7)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8)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三顾茅庐》有这样一段话: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
(1)以上选文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中的《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令兄在庄否?”中的“令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写人名)。
(3)历史上著名的“空城计”就是“令兄”演绎的,这体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类似“脑残”“矮矬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
(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
(摘自《文汇报》)
(1)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
(2)“点赞”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缺陷。
(3)在个人言论都有机会发表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其与前后构成语音连贯的排比句。
大自然给予我们许多的人生启示:蝉在枝头鸣叫,是为了唱响生命的赞歌;种子在土里静卧,是为了积蓄成长的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