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理解的礼物 [美国]保罗•威利厄德 第一次到魏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理解的礼物

[美国]保罗威利厄德

第一次到魏登先生的糖果铺的时候,大概四岁。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仍能清晰地记得那个只要花几美分就能买到各种糖果的神奇的糖果世界,甚至还能闻到它的香甜味。每当魏登先生听到门前的小铃发出的叮当时,他总是悄悄地走出来,站到柜台后面。他那时已是年逾花甲,满头银发了。

小时候,我还从未见过这么一大堆美味摆在自己面前。要从中选择一种,着实是件伤脑筋的事。每挑选一种糖,我都要先在脑子里想象一下它是什么味道,决定要不要买,然后再考虑第二种。每次看着魏登先生把糖装进小白纸袋,我心里总得后悔一阵子。也许,另一种糖更好吃吧?或者,更耐吃?这时候,魏登先生总是把你选好的糖果用勺子舀到纸袋里,然后停一停。他虽然不吭声,但每个孩子都晓得,魏登先生扬起眉毛是表示在给你最后一个改变主意的机会。只有当你把钱放到柜台上之后,他才把纸袋口一拧,你的犹豫不决也就随之结束了。

从我们家到有轨电车车站得过两条马路,无论外出,还是回家,我们都得经过糖果铺。有一回,母亲带我从城里回来。在我们下了电车往家走时,她把我领进了魏登先生的铺子。 “看看有什么好吃的。”她边说边领我走到那长长的玻璃柜台前面,这时,魏登先生也从挂着帘子的门后面走了出来。母亲和他谈了几分钟,而我却望着那些琳琅满目的糖果高兴得发愣。最后,还是母亲替我选了几样,并把钱付给了魏登先生。

那时,我对钱为何物一无所知。我只是望着母亲给人一些什么东西,然后对方就给她一个纸包或纸袋。从此,我心里渐渐也有了“交易”的观念。有一次,我竟决定独自穿过那两条漫长的马路,到魏登先生的铺子里去。我至今还记得当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推开那扇大门时,门铃所发出的叮当声。我像着了迷似的慢慢走向摆满糖果的玻璃柜台。

我挑了很多我自己以为很好吃的糖,魏登先生俯身问我:“买这么多,钱够吗?”“够!”我答道,“我有很多钱。”我把拳头伸出去,把用锡纸包好的五六颗樱桃核放在他手中。魏登先生站在那儿朝自己的手心凝视了片刻,然后又对我打量了很久。

“够吗?”我担心地问。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我想,你给得太多了,”他说,“我还有钱找你呢!”他走到那台老式的收款计数器前,拉开抽屉,然后回到柜台边,俯下身,把两美分放在我伸出的手掌上。

这件当时让我觉得微不足道的事情,很快被我忘却了。

六七岁时,我们搬了家。我在新的环境中长大,并结婚成家。我们夫妻俩开了一间鱼店,专门饲养和出售外来的鱼。

一个艳阳天的午后,有个小姑娘由哥哥陪着来到店里。他们俩大概五六岁。我正忙着刷水箱。这俩孩子就站在那儿,眼睛睁得圆圆的,紧盯着那些在水中游来游去的美丽的鱼儿。“哎呀!”那男孩叫道,“我们能买几条吗?”

“可以,”我答道,“只要你有钱。”

“有,我们有很多钱呢!”那小女孩信心十足地说。

说来奇怪,她说话的神情,我似曾相识。他们看鱼群看了好一会儿后,便要我给他们拿几对不同品种的鱼。两人一边在水箱之间走来走去,一边把所要的鱼指出来。我把他们选好的鱼用网捞出来,先放在一个小水桶里,然后再装入一个不漏水的袋子里,以便携带,最后将袋子交给那个男孩。

“好好提着。”我提醒他。

他点点头,又转向他妹妹。“你拿钱给他。”他说。我伸出手。当她那握紧的拳头向我伸过来时,我突然间彻悟到这件事会有什么下文,而且就连那个小女孩接下来将会说些什么,我都猜到了。她张开小手,把手心里的三枚小硬币放在我伸出的手掌上。

顷刻间,我突然想起了魏登先生,感受到他多年前对我的影响和教益是如此巨大。也就在这时,我才明白当时我给那位老人出了个多么棘手的难题,而他却把难题神奇地解决了。望着手里的硬币,我仿佛又回到了他的小铺子里。正如魏登先生多年前所体会到的那样,我深深体会到眼前这两个孩子的天真无邪,也意识到自己有保护或毁坏这种天真的力量。回首往事,我的喉咙哽咽了。那小姑娘带着期待的神情站在我面前。“钱不够吗?”她轻声问。

“多了一点儿,”我竭力抑制着内心的感情,说道,“还有钱要找你呢。”我在装现金的抽屉里摸了一会儿,在她张开的手掌上放上两美分。我站在门口,望着那两个孩子小心翼翼地提着他们的宝贝沿人行道远去了。

当我转身回店时,妻子正站在凳子上,把双臂没入水中,整理箱中的水草。“你可以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吗?”她问,“你可知道你给了他们多少钱的鱼?”

“大约值三十美元的鱼,”我答道,心里仍然很激动,“可是我没有别的办法。”

于是,我把魏登先生的故事讲给她听。她听后双眼湿润了,从凳子上下来,在我颊上轻轻一吻。

“我还能闻得到那软糖的香味。”我感慨万端地说。当我开始刷最后一个水箱时,我仿佛还能听见魏登先生在我背后的笑声。

(选自方卫平主编《成长的滋味》)

1.文章有四件事体现“理解”,请根据示范概括其它三件。

①魏登先生理解孩子们买糖时的犹豫,给他们改变主意的机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1)“这俩孩子就站在那儿,眼睛睁得圆圆的,紧盯着那些在水中游来游去的美丽的鱼儿。”请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魏登先生和成年的“我”,明知面前的小孩没有这么多钱,为什么还要给他们所想要的?从中看出魏登先生和成年的”我”有什么共同特点?

3.“魏登先生站在那儿朝自己的手心凝视了片刻,然后又对我打量了很久。”针对句中加点词,以第一人称描写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不超过60个字。

4.作者为什么用“理解的礼物”作为文章的题目?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列链接材料并结合本文主旨,说说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链接一)1951年,有个小女孩写信问爱因斯坦:“地球何时停止转动?”对于这样一个天真的问题,爱因斯坦郑重其事地回复:“地球已经存在了10亿年有余,它何时终了的问题,我的意见是:等等看吧!”

(链接二)临近春节,广州、东莞等城市出现一面面“爱心墙”,其功能是让市民把闲置的衣物清洗整理挂在上面,让有需要的人领走。“爱心墙”的创意来自伊朗,很快流传到多个国家。

 

1. (2)魏登先生理解童年时“我”的天真,送给“我”糖果并找回两美分。 (3)成年的“我”理解买鱼两兄妹的天真,送给孩子金鱼并找回两美分。 (4)妻子理解“我”送鱼给两兄妹的行为,在“我”颊上轻轻一吻。 2.(1)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两孩子看鱼时的专注与兴奋,表现出他们对鱼的喜爱及渴望得到的心理。 (2)因为魏登先生和现在的“我”想保护孩子的天真。看得出他们是善良、有爱心的人。 3.“我没看错吧,这孩子给了我什么?难道它可以买到东西吗?噢,上帝!我该怎么办?可他那期盼又认真的眼神,我怎么忍心拒绝!” 4.①概括文章主要事件。文章主要叙述了魏登先生和“我”因为“理解”而送出礼物的故事。②暗示文章的主旨。赞美了魏登先生和现在的“我”保护孩子的童真的高尚品质,以及告诉我们对下一代的理解和关爱可以像“礼物”一样传承下去。因此以“理解的礼物”为题。 5.启示:孩子的纯朴(天真、幼稚)的天性是非常相似的,我们要像爱因斯坦、“我”和魏登老先生一样有保护孩子天真、纯朴天性的意识和责任,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同时这种爱心也是需要传递的,如“我”“爱心墙”对爱心的传递一样。(善良需要延续的/美德需要传承的)。(两小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体现“理解”的四件事,注意所给示例的格式。本文的主要人物有魏登先生、买鱼两兄妹、妻子。文中“我”小的时候,用锡纸包好的五六颗樱桃核“买”糖果,魏登先生理解“我”的天真,送给“我”糖果。成年后,两兄妹来买鱼,“我”理解孩子的天真送给孩子金鱼。最后妻子知道后,理解了“我”送鱼给两兄妹的行为。可据此概括。 2.(1)此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重点词语表达效果可从这些方面思考:具体语言环境、作品背景、关键性词语、所在句子采用的写作手法、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等。其答题格式为:重点词语+表达效果+情感。“眼睛睁得圆圆的,紧盯着”是神态描写。描写对象是两兄妹,这里表现出两兄妹看到鱼时的兴奋、激动与专注,可见他们非常渴望得到鱼。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魏登先生和现在的“我”都理解那份孩子的天真、无邪。他们善良、有爱心,是快乐幸福的人。 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联系人物的言行等做综合的分析。因为人物的心理往往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因此借助这些描写,结合故事情节往往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凝视”说明魏登先生看到我的“钱(用锡纸包好的五六颗樱桃核)”时心理很震惊,这怎么可以买到东西呢?“对我打量了很久”说明他看着我天真期待的眼神,又不忍心拒绝。可以把魏登先生的这种心理纠结描述出来。 4.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本文主要叙述了魏登先生和“我”因为“理解”而送出礼物的故事。所以标题“理解的礼物”概括了文章主要事件。本文赞美了“我”和魏登老先生保护孩子天真、纯朴天性的行为,这份“理解的礼物”可以传给每一个人。所以标题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可围绕“善良、有爱心”“保护孩子的童真”“爱与理解的传递”等谈自己得到的启示。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的“速朽”

文字太烧脑。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看书,爱刷手机;不爱读文字,爱看视频。美色美食,荒诞搞笑,视频是具象的,看着轻松,牢牢占据人们的大脑舒适区,是个无底的“时间黑洞”。网络文学虽仍以文字作表达,但它天然嫁接影视剧改编,故事性大于文学性。5G时代,重手机、轻书刊,重视频、轻文字的情况或许还会加剧。

大概从五六年前开始,“大数据”概念开始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发表作品=上传数据,一件件作品汇入大数据的汪洋大海,成为沧海一粟。

业界常用4V维度来观察大数据,其中一个V是Value,大数据具备“低价值密度”的特点。数据越大,无效冗余的数据就越多,李杜诗歌是数据,隔壁大爷发的养生文章也是数据,它们掺杂在一起,需要算法加以挖掘。算法决定每一件作品的命运,10万+,或自言自语、无人问津。

我们的文化遗产,主要传承自两套机制:一是民间传播,二是学院派提炼。老百姓爱听《白蛇传》的故事,爱看《三国演义》的戏,于是它们代代相传,成为经典。

学院派组成学术共同体,百家争鸣,求同存异,大浪淘沙,以其权威地位,用专业视角研判取舍,著书立说,一槌定音。乾隆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学术界编撰各种学科史,梳理文化脉络,囊括传世精品,虽难免有遗珠,但常修常补,大体八九不离十。

在算法时代,上述两套机制都失灵了。怎样的内容将流传到未来?

在当下的互联网思维语境中,学院派作为“中心”,需要被“去中心化”——凭什么你们说好,就算好,才算好?如果真那么好,它为什么销量/流量不行?

这引出了一个问题:机器和人,谁更高明?人无法跟机器拼效率,但可以比机器高明。你惊讶于算法的精准推送时,指向的是效率。你称赞某些好友转发的文章篇篇优质时,指向的是特定人的信息品位。

对你而言,这些好友可能比算法更高明,更值得你信赖。他们就像你的信息助手和淘金筛子,去粗存精,验收达标后才分享给你,这个意义上,即便比拼效率,基于人格信赖的熟人社交传播也更胜一筹。

文化精品的发现与传承亦是如此,顶级专家在信息的解析筛选方面,比算法更高明。确认过眼神,他是对的人,就请相信他。创投圈常说:要了解一个新领域,最好的办法,就是找该领域最顶尖的专家聊天。

但在海量、易朽、碎片化的新媒体领域,学院派被淹没在了流量的洪流中。是新媒体作者没有作品传世的追求?千百万人中竟无一人有此野心?恐怕不至于。

所有作品都不足以传世?分母趋于无穷大,难道分子恒=0?如果分子≠0,它们将以何种形式传世?躺在数据库里等待被搜索、被推送,还是照旧印到纸上,进入中心化的殿堂?

最困难的,恐怕还是之前论及的精品发现机制,在百鸟朝凤的新媒体时代,除了流量,还有什么会被相信?高晓松、易中天们说的话,粉丝们会信,他们说哪部作品好,它就好,自带流量——归根结底还是流量。名人荐书已经成为一个产业,学术共同体靠边站。

诸位,这些年,我们是否将一无所留?

离了市场反哺和自生能力,离了足够多人才的参与,我们能给后世留下些什么?离了文字,文化该以何种形式传承?

(选自《南方周末》2018.12.13B20,有删改)

(链接一)泛文化领域内容多样化,年轻消费者更偏爱能提升自身知识储备的节目。

凭借更适合年轻人的互联网表达方式传播,泛文化类综艺的受众朝“年轻化”趋势发展。以《晓说》为开端,优酷先后打造了如《圆桌派》《一千零一夜》等一系列“泛文化”节目,用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做全新的文化类节目,通过“文化降维”的方式,用更年轻化、更有趣的表达,让文化白话起来,让以往高冷的文化能够被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

(链接二)短视频应用迅速崛起

短视频具有社交属性强、易创作、时长短的特点,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碎片化内容消费习惯。近年来,短视频领域蓬勃发展,2018年6月同比去年,月活跃用户规模增长一倍以上,使用时长增长4.7倍。

(链接三)

新浪科技讯4月18日上午消息,阿里巴巴旗下的中国雅虎今天向用户发出通知,中国雅虎邮箱将于2013年8月19日停止服务,此后用户的所有邮件和相关的帐户设置都将被删除且无法恢复。许多人丢失了此前十余年的邮件。

很多年以前,我们以为互联网是永恒的,它就像海洋,无限容纳世间的一切信息,以及多媒体形态的文化成果。直到有一天,雅虎中国邮箱停运,我们才猛然意识到:互联网永恒,但互联网公司速朽,存储在互联网公司服务器上的数据易“猝死”。

1.下列各项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进入5G时代,重手机、轻书刊,重视频、轻文字的情况还会加剧。

B.大数据具备“低价值密度”的特点,无效冗余的数据越大,数据就越多。

C.网络文学的故事性大于文学性,会占据大脑舒适区,是个无底的“时间黑洞”。

D.优酷先后打造了《晓说》、《圆桌派》、《一千零一夜》等一系列“泛文化”节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2018年9月的短视频行业渗透率比2017年同期增长了五成多。

B.《四库全书》之所以能大体八九不离十,有赖于学术共同体凭借权威地位,用专业视角研判取舍。

C.泛文化类综艺的受众朝“年轻化”趋势发展,越年轻的受众越喜爱“泛文化”节目。

D.人的效率比不过机器,但人的解析筛选可以比机器高明。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时代,发表的作品就是数据,他们的命运都由算法决定。

B.作者认为基于人格信赖的熟人社交可以比数据算法更高效。

C.高晓松、易中天们推荐的作品,粉丝们会信,是因为人们只相信流量,导致名人荐书成为一个产业。

D.我们曾经以为互联网是永恒的,雅虎中国邮箱的停运,使我们意识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4.在《互联网的“速朽”》一文中,作者针对怎样的社会现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5.有人相信时间的魔力,举例说“当年李白杜甫写的诗, 也是先在小圈子里传播,一开始读的人并不多。文学艺术是千秋之事,不急于一时。”联系文章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晏子智谏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同: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巳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释)①弋:打猎射鸟。②烛邹;人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烛邹主鸟而之            ②吾君重鸟而轻士。

(2)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乙)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香而酒洌         而茗者

B.至于负者歌途     庄子与惠子游濠梁之上

C.呷浪之           浪层层

D.禽鸟知山林乐     天苍苍,其正色邪?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段都写到作者出游,(甲)文段写作者出游之时,游人众多,络绎不绝;(乙)文段写作者出游之时,虽亦有各式游人,但游人数量不算太多。

B.(甲)文第①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野趣。(乙)文写游人煮茶喝、唱歌、骑驴同样也是充满了出游的乐趣。

C.(甲)文写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乙)文最后一句写居城者未知出游之乐,表明了作者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言已尽而意无穷。

D.选文(甲)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乙)文先从出游的人写起,再叙所见之物,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

A.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B.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悄怆幽邃。

C.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D.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E.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F.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始泪干。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__________________,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⑤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_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已。(《蒹葭》)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名句。

古诗文中的自然意象,常常共同渲染着某种氛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渲染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层层推进,极力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许浑《咸阳城东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