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玉米在人间 茂盛的玉米地,散落在村庄的周围,一片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玉米在人间

茂盛的玉米地,散落在村庄的周围,一片连着一片,把村庄包围在万绿丛中,带着乡亲们的体温,聚着他们的心血,成为乡村最朴实、最优美的风景。在我的眼睛里,这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涌动蓬勃的生命。

身居城市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闭上眼睛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家乡的那些景物,尤其是那些庄稼,那碧波如浪的玉米林。我仿佛听到风儿吹过来的沙沙声响,嗅到阵阵夹杂着甜味的清香。每当这个时候,我好像又找回了那些丢失了的东西,找到了我的乡村记忆和童年快乐时光。

闲暇时翻阅史料,得知玉米的渊源来自墨西哥的古印第安人,墨西哥因此被誉为“玉米的故乡”。历史风云,世事沧桑,我想,当年墨西哥那些土著居民,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培育的这种黄金般的玉米后来竟漂洋过海,养活了无数中国人。在漫长的岁月里,玉米用一代一代的生命轮回精心地呵护着村庄民众,与村庄一起经历风雨洗礼,一起接受阳光的爱抚。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每逢春风吹醒冻裂的泥土,父亲总在这个时候左手持鞭右手执犁,跟在那头老牛后面,用一把锋利的犁铧划开春天的序幕。农事是一波接一波的,耕好了地,接着就要把玉米种子播进地里。乡间的路上,随处可见推着种子化肥、肩扛锄头的人们,偶尔还能看见拖拉机“突突”地驶过,整个田野像一锅煮沸了的开水欢腾起来。

一场春雨过后,玉米就开始疯长。放眼望去,一片葱茏、一片苍翠,漫山遍野的绿像大海一样铺天盖地卷来,淹没了村庄。闭上眼睛,整个田野里都是玉米拔节的声音。这时节的天空是明朗干净的,土地是妩媚舒展的。玉米生长着,长到一筷子高的时候,又要追一次肥,追过肥的玉米像发育期的少年,在土地的滋养和阳光的照耀下,使劲地蹿个儿,似乎不几天,田野成了青纱帐,一片浩瀚壮观的风景。

玉米快要成熟的季节,大自然的芬芳犹如久违的甘露沁人心脾。我们孩子们难以控制焦急等待的心情,迫不及待地往玉米地里钻。童年里玉米秆的美味是无与伦比的,它的汁水甜得黏牙,是我们最喜欢的免费零食。孩子们像挨了饿的小兽,迫不及待啃生棒子,甜甜的有种牛奶的香味。还有煮玉米,水是村中甘甜清澈的井水,把嫩乎乎的小玉米丢进煮饭的开水锅里一起煮。煮熟的嫩玉米水灵灵的,热气氤氲。握住玉米的两头,用牙齿轻轻地啃食,满嘴都是清香。

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地里的玉米成熟了。经过阳光照耀的玉米,籽粒饱满、色泽光亮。一个个大棒子看上去就像兵马俑的方阵,威武而庄严。轻轻抽动鼻翼,满口满鼻都是甜蜜的气息。那年月收获玉米没有机械化,一家一户的几亩地,全是人工收获。人们拉上车子,提着袋子,挎着篮子,来到地头。掰玉米的人一手握紧秆子与玉米蒂,一手握紧玉米棒一折,一个玉米棒子就掰下来了。

玉米秸秆砍下来后,捆成直径一尺的草捆子,再一簇簇地把十来个这样的草捆子聚拢,让它们彼此依靠着,站立起来。玉米秸秆要在收获后的玉米地里晾一段时间,等到水分全干了,再运回家仔细地垛起来,作为牲畜越冬的草料,到了冬天,或铡成草料喂牲口,或用来搭建菜窖的顶棚,或烧火做饭,或沤制农家肥……到了春天还可以扎成菜园子的篱笆。人们一点儿也舍不得丢掉。

吃过晚饭,碗一推,剥玉米又要开始了。干这种活,不用点灯,白白的玉米皮已经映得院里发亮。或搬个小凳子,或席地而坐,大家围着玉米堆,去除玉米的外套,只留下几片薄薄的内叶,成对成对地拴在一起。待绑好一掐,一下子搭在事先栽好的木桩上,挂在一个个树杈上,炫耀着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丰收……

1.请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_______  ______  人心脾______   机____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个个大棒子看上去就像兵马俑的方阵,威武而庄严。

3.在文中第二段,作者用虚拟的手法引出了家乡的“玉米林”,其中都运用了哪些感官来描写的?有何作用?

4.玉米从春种到秋收的过程中,让作者一饱眼福、口福、精神之福,请将这些“福”简要列举出来。

 

1. péng hē qìn xiè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玉米棒子比作兵马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丰收的景象(成熟后的样子)。 3.听觉 嗅觉,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玉米林的赞美及怀念之情。 4.围绕“看到了春天播种时田野热闹的场面;目睹了玉米成长时壮观的景象;尝到了玉米杆的美味;啃到了生棒子甜甜的牛奶的香味;吃到了煮熟嫩玉米的清香;玉米给农家带来丰收(希望、喜悦)”回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 1.“蓬勃”:形容事物繁荣茂盛。“呵护”:形容很用心地照顾、保护。“沁人心脾”: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机械”:利用力学原理构成的装置。 2.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这句话把一个个玉米棒子比喻为“兵马俑的方阵”,从“威武而庄严”可以看出,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丰收的景象(成熟后的样子)。 3.这道题考查对人物感官的理解。人物的感官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我仿佛听到风儿吹过来的沙沙声响”属于听觉,“嗅到阵阵夹杂着甜味的清香”属于嗅觉。从“仿佛”“夹杂着甜味的清香”可以看出,这里表达了身居大城市的“我”对家乡玉米林的赞美及怀念之情。 4.这道题考查筛选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从“乡间的路上,随处可见推着种子化肥、肩扛锄头的人们……”可以概括出:看到了春天播种时田野热闹的场面;从“追过肥的玉米像发育期的少年,在土地的滋养和阳光的照耀下,使劲地蹿个儿”可以概括出:目睹了玉米成长时壮观的景象;从“童年里玉米秆的美味是无与伦比的,它的汁水甜得黏牙,是我们最喜欢的免费零食”可以概括出:尝到了玉米杆的美味;从“迫不及待啃生棒子,甜甜的有种牛奶的香味”可以概括出:啃到了生棒子甜甜的牛奶的香味;从“握住玉米的两头,用牙齿轻轻地啃食,满嘴都是清香”可以概括出:吃到了煮熟嫩玉米的清香;从“挂在一个个树杈上,炫耀着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丰收”可以概括出:玉米给农家带来丰收(希望、喜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nǎng:以往,过去。

1.“甲翁之妻子去乡”中“去”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两处即可)

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3.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

2.为下面的句子选出正确的译文(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A.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个方法引诱敌人。

B.屠户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个方法引诱敌人。

C.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用盖子引诱敌人。

D.前面的狼悟出假装睡觉,是为了迷惑敌人。

3.如果用“屠户遇狼、屠户御狼”概括故事情节,那么另两个情节分别该怎样概括?

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一下屠户的人物形象。

5.写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少年正是读书时。请自拟一副对联来表达读书的益处。(不少于五言)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都属于褒义词的一组是(     )

A.夸奖  自豪  团结  习惯 B.伟大  机灵  要挟  明朗

C.谦虚  勇敢  慈爱  诚实 D.结果  鲜艳  流畅  优秀

 

查看答案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这样的小溪我见过不少,却不知有哪一条比温泉镇村边这条溪水更招人喜爱。因为它流经的地方是那样偏僻,那样贫瘠,但是每到春天,还是吸引着那么多人。①一坐几省闻名的温泉疗养院就设在这里。②一路上我猜测过它的容貌。温泉,你是条泼辣的瀑布从高处一泻而下  ③  还是一股柔软的热流从地下缓缓升起?

(1)语段中加点的一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其中的“____”改为“____”。

(2)“猜测”中“猜”的读音是“____”。

(3)①句中有一处错别字,应改为“____”。

(4)请写出一个“偏僻”的反义词____

(5)语段中③处应该选择哪个标点符号更恰当?__________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