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百合花》,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①一九四六年的中秋,部队决定晚上...

阅读《百合花》,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①一九四六年的中秋,部队决定晚上发起总攻。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被分配到各个战斗连队帮助工作。送我去的通讯员是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高挑挑的个子,厚实实的肩膀,一张稚气的圆脸。他穿了一身淡淡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的插了几根树枝,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②我们刚到包扎所,卫生员就告诉我们,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送我来的那位通讯员帮忙,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③不一会,我就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④“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⑤“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⑥“哪一家?你带我去。”

⑦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⑧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⑨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了白色的百合花。

⑩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11)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12)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13)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他已走远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14)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15)天黑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不能解除伤员的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16)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17)“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18)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19)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20)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21)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22)“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

1.请你以新媳妇的叙述视角,把下面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两名战士来我家借被子→________→我为小战士擦拭身子,缝好了他肩上的破洞→____

2.小说中对同一事物的细节描写多次出现,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这篇小说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1. ①我之前舍不得但后来还是借给了他们。 ②我到卫生所帮忙,看见了受伤的小战士。 ③我把百合花的被子献给了小战士。 2.示例—:借到被子时,描写被子“上面撒满了白色百合花”后来写到新媳妇“把自己那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最后写“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作者对百合花的被子进行多次的细节描写,使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而且通过强调“百合花”这一事物,象征了军民之间纯洁美好的情谊。 示例二:对通讯员给“我”开饭的馒头的两次描写,使文章前后呼应。同时第一次对馒头的描写表现了通讯员的细致和对同志的关心。第二次的描写表现了“我”痛失战友的悲痛心情。 3.示例一:我最喜欢小战士。他枪筒里插着树枝、野菊花,把馒头给“我”,为保护担架队员英勇牺牲,这些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关爱同志,舍己救人、不畏牺牲为人的精神更是一种美。 示例二:我最喜欢新媳妇。她美丽、淳朴。善良。她不仅把唯一的嫁妆借给了部队,还去卫生所帮忙,她为通讯员擦拭身子,明知通讯员牺牲了还给他缝衣服上的破洞,并将新被子献给通讯员。 【解析】 1.本题考查情节概括能力。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以新媳妇为记叙角度,所以人称应该使用第一人称“我”。最初有两名战士到“我”这里借被子,但是因为那个被子是“我”唯一的嫁妆,并且是全新的,所以我舍不得,但后来还是借给了他们。后来“我”到卫生所帮忙的时候看到受伤的战士,他们的勇敢和真诚感动了“我”,我为小战士擦拭身子,缝好了他肩上的破洞,最后“我”眼看着年轻的战士死去了,“我”悲痛万分,将被子献给了小战士表示哀悼。据此即可完成填空。 2.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文中的百合花棉被出现三次:第一次出现是小通讯员来借被子的时候,那是一个崭新的带有百合花的被子,新媳妇不愿意借给卫生所;第二次出现是新媳妇把自己的百合花被子铺在屋檐下的门板上;第三次出现是小战士死去的时候,新媳妇毅然将被子献给小战士。前后三次出现的百合花棉被在结构上使文章前后照应,在情感内容上体现了军民情谊的深厚。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文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新媳妇一个是小战士,从“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能看出新媳妇长得很漂亮;她将唯一的嫁妆——百合花的棉被借给部队,还去卫生所帮忙,最后将自己的棉被献给了牺牲的小战士,说明她淳朴、善良。小战士“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可知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他为“我”准备得两个干馒头,体现出他为别人着想的品质;他最终为革命牺牲了,体现他的舍己为人、不畏牺牲的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如下图所示

居民增收渠道丰富多元。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市居民收入来源由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导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等四项收入全面增长转变。2018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59.6%,比1955年降低38.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从无到有;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明显,由1956年的人均23元提高到2018年的2021元。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2%和10.4%,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

70年来,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以就业为民生之本,同时在解决住有所居上发力,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百姓安居乐业。首先就业水平不断提升。据市人力社保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2.3万人,连续12年保持在40万人以上的较高增长水平。其次居住条件极大改善。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3.08平方米和46.26平方米,比1978年分别提高26.38平方米和37.06平方米。另外,社会保障水平显著增强。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1994年的210元/月提高到2018年的2120元/月,失业保险金最低标准由1995年的174元/月提高到2018年的1536元/月。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据市民政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680家,基本实现城区全覆盖。

(材料三)

70年来,北京市围绕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持续发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教育医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百姓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教育优先发展成效显著,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据市教委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普通中小学有1614所。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数达到134.8万人,是1949年的3.7倍。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医疗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据市卫生健康委资料显示,2018年全市居民平均期盼寿命82.2岁,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居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70年来,北京充分利用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优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1.根据(材料一)的图表和文字信息,在(材料一)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2.分析(材料二)中画线语句的作用。

3.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综合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查看答案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区举办了主题为“传承经典,感悟人生”的读书报告会。作为参赛选手,你会推荐哪本书籍?请结合书籍的内容,说明你的推荐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林壑美/怨天人      蔚然深/一枝独

B.之者谁/莫其妙      伛偻携/旧事重

C.饮少醉/浅尝止      渐水声/所未闻

D.往来不/处逢生      杂然前/新代谢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泉水之旁,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这便是醉翁亭。

理【解析】
这句话写出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居于秀丽的琅琊山之中,比邻酿泉之水,环境清幽景色美好。

B.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翻译: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就散了;烟云聚拢,山谷洞穴就变得昏暗了。

理【解析】
这两句写朝暮之景,形成对偶。写景之中又蕴含着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瞑”。静态的景物富有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理【解析】
这句话既与上文的“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又写出了太守由于年纪大了,不胜酒力,所以很快就喝醉了。

3.结合上文内容和下面材料,简要说明“与民同乐”这一思想在欧阳修和苏轼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既以亭名。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志:记。②扶风、歧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③占:占卜。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此指农历四月初二。后文甲子指农历四月十一日。丁卯指农历四月十四日。⑥忭:高兴,快乐。

 

查看答案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诗的首联作者仅用一个____”字,便把守军处境艰难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颈联中的“霜重鼓寒”则写出了战争的____;尾联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____的情感。

2.陆游曾评价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查看答案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道阻且右。(《诗经·蒹葭》)

(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安宁幸福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