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却说牛二抢到杨志面前,就手里把那口宝刀扯将出来,问道:“汉子,你这刀要志几钱?”杨志道:“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牛二喝道:“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百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做宝刀!”杨志道:“洒家的须不是店上卖的白铁刀,这是宝刀。”牛二道:“怎的唤作宝刀?”杨志道:“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血。”牛二道:“你敢剁铜钱么?”杨志道“你便将来剁与你看。”……
杨志道:“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怎能连累你们。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来同洒家去官府里自首!”
(1)以上选段选自《___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____,杨志的绰号是“__________”。
(2)杨志杀死牛二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而《水游传》中另一位英雄鲁智深,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
那些温暖过我们心灵的人,湿润过我们眼睛的事,那些不容亵dú( )的快乐日子,从尘封的记忆里拣出来细细擦拭,总会有些令人涕( )泗横流。四季总是在生命里 甲 (A轮回B轮流),无论是轻松放开还是 乙 (A.深沉B.沉吟)不已,生活从来不会为谁稍稍停歇过,它终将继续下去。从容淡定地对待我们的生活吧,过去的就让它成为过去,只要把握现在的分分秒秒,才能让生活更精采。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亵dú(_________) 涕(______)泗横流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_____改为_______。
(3)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美学大师蒋勤在《蒋勤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成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 ⑤②①③⑥④ B. ⑥②①③⑤④ C. ②①⑥③⑤④ D. ①③⑤⑥④②
古诗默写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戍鼓断人行,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4)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5)李白的《行路难》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
(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可以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1)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 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 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 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这段短文出自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的哪篇文章?请再写出其中两篇的篇名。
2.选段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评论文段中父亲让“我”背好书才看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