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最美的照片 ①九岁那年,因为父母都在城里打工,不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最美的照片

①九岁那年,因为父母都在城里打工,不想让他一个人留守在家里,于是就让他跟着来到城里,父亲托了很多的人,说了很多好话,他才得以在一所城里的小学借读。刚到学校的时候,他总觉得自己土里土气的,不大喜欢跟别人说话,一说话就脸红,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似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②有一次班里举行了一个活动:评选最美的照片,班主任希望同学们将自己认为最美的照片带到学校来,张贴在班级的文化角进行展览,并最终投票选出最美的照片。活动刚布置完不久,同学们便都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同学说:“我去年和爸爸妈妈一块儿去欧洲旅游,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我们照了一张照片,绝对是最美的照片!”有的同学说:“我今年去香港迪斯尼乐园,我的妈妈给我拍了很多张照片,我觉得其中有些照片绝对能获得‘最美的照片’!”还有的同学说:“我爷爷家里养了几株昙花,那次开花的时候我就在现场,还拍了好多照片呢,昙花一现的照片恐怕独一无二吧!”……

③正当同学们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自己的照片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默默不语,他把头埋在桌洞里。在那时,他恨不得立刻离开教室,他不想听到同学说的那些话,因为从小到大他的照片也不过三四张。家庭条件不好,他从小很少照相,仅有的那几张照片也是很小的时候照的,他觉得跟其他同学的照片相比,自己的照片简直就是相形见绌。

④到了第二天,同学们依次将自己的照片贴到了班级文化角里,可唯独就是没有他的照片。班主任看了之后没有说什么,只是说本来今天要对所有的照片进行评比,但唯独缺少了一张照片,所以推迟一天进行评比。他的心里一直惴惴不安,他不敢抬头正视大家,仿佛几十双眼睛像是刺刀一般扎进他的心里。

⑤又过了一天,当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缺少他的照片的位置贴上了一张图片,大家定睛一看,图片上一个学生在帮一位老人用力地推着三轮板车上斜坡,而这个学生恰恰就是他。原来有人目睹了这一幕并拍摄了下来,被投到报社并刊发了出来。看到这张图片的同学们都目瞪口呆,啧啧赞叹,这一张质朴得不能再质朴的图片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大家一致认为这张图片才是“最美的照片”,并且推举他为这学期班级的“最美少年”。

⑥就这样,原来默默无闻、不善言辞的他一下子被同学们包围了起来,一时间所有的同学都来主动找他做朋友,他也开始渐渐地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但是有一个疑问却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那张照片的来历,是谁拍的呢?带着这个疑问,他终于找到了刊发这张照片的那期报纸,照片下面赫然写着——拍摄者:胡中华,而胡中华正是他的班主任。

⑦他倏地明白了一切,但他不会想到的是,这次班里举行的“最美的照片”评比,是班主任提议,然后和其他所有同学一起策划的,他们想通过这次活动帮助他融入到这个班级里来,而班主任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源于他无意中拍摄到的那张照片。

1.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不敢抬头正视大家,仿佛几十双眼睛像是刺刀一般扎进他的心里。

(2)照片下面赫然写着——拍摄者:胡中华,而胡中华正是他的班主任。

2.文章第②段写同学们热烈讨论自己“最美的照片”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说“他倏地明白了一切,但他不会想到”,他明白了什么?他不会想到什么?

4.文章中的胡中华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5.有读者认为,本文的题目“最美的照片”应该改为“最美的摄影师”。你认为用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1.(1)心理活动描写,“扎进”写出了他受到的伤害至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自卑。 (2)“赫然”在这里是鲜明的意思,表现了他看到“胡中华”这个熟悉的名字时内心的震撼和激动。 2.文章写同学们热烈讨论自己最美的照片,为下文引出主人公的照片埋下了伏笔,使得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3.他明白了为什么班主任会有这幅照片,原来是班主任拍摄的;他不会想到,这次的最美照片评选活动是老师和同学们为他精心设计的,是为了帮助他走出孤独和内向,帮助他融入到这个班级里来。 4.示例:胡老师细心,善良,有爱心;他善于教育(有教育智慧),默默奉献,不图回报。 5.示例一:原题目好,文章以“最美的照片”为线索叙事,最后点明拍摄者是胡老师,给人以解开悬念的效果,突出了胡老师的用心良苦,引人入胜。 示例二:改动后的题目好,因为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胡老师,是他拍摄的照片,用评选最美照片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出了孤独,最美的不是照片,而是拍摄照片的人。 【解析】 1.此题考查品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①词的意思或内容。②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③结合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分析。(1)“仿佛几十双眼睛像是刺刀一般扎进他的心里”是对他的心理描写,结合“他觉得跟其他同学的照片相比,自己的照片简直就是相形见绌”“他的心里一直惴惴不安”分析,“扎进”写出了他受到的伤害至深,在同学面前,他很自卑。(2)“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这里形容他看到班主任的名字“胡中华”时内心的震撼和惊讶。 2.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语句作用的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文章第②段写同学们热烈讨论自己“最美的照片”,为下文“他恨不得立刻离开教室,他不想听到同学说的那些话,因为从小到大他的照片也不过三四张”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结构前后照应,严谨。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第⑥段内容“那张照片的来历,是谁拍的呢?带着这个疑问,他终于找到了刊发这张照片的那期报纸,照片下面赫然写着——拍摄者:胡中华,而胡中华正是他的班主任”可作答第一问;结合第⑦段内容“但他不会想到的是,这次班里举行的‘最美的照片’评比,是班主任提议,然后和其他所有同学一起策划的,他们想通过这次活动帮助他融入到这个班级里来”可作答第二问。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胡老师提出“最美照片”评比后,他一直没有勇气拿出自己的照片,“班主任看了之后没有说什么,只是说本来今天要对所有的照片进行评比,但唯独缺少了一张照片,所以推迟一天进行评比”可见胡老师是一个细心的人;胡老师想让他走出自卑的阴影,于是和同学们一起策划了这次评比活动,可见他有教育智慧;为了一个自卑的学生,胡老师默默奉献,不图回报。他是一位有爱心的老师。 5.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如原题目好,最美的照片是线索,贯穿全文;照片中是他帮一位老人用力地推着三轮板车上斜坡,这种行为是最美的,最后点明是胡老师拍摄的,突出了胡老师用心良苦、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或改动后的题目好,“最美的拍摄者”指的是胡老师,他为了让自卑的学生变得自信,利用一张照片,和同学们策划了“最美照片”评比,老师对学生的默默关爱是文章主旨,最美是拍摄照片的人,是老师的“关爱”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谤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同舍生皆绮绣     被:______________

(2)右备容           臭: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4.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三点即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请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展示的画面。

2.“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词语用楷书正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勇往直前  不负韶华

 

查看答案

选段中加点的“他”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自从有了这辆车,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选文有改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