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子曰...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子曰:”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既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的景象,又暗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草丰茂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此题中注意“茂”“愠”“残”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校举办“诵读·书法”展示交流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某同学背诵了《纪念白求恩》和《天上的街市》的片段,请按原文填空。

(1)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我想那________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2.某同学讲了下面的寓言故事,请完成各题。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1)这个故事出自________

(2)文中加点词“这个”指代的是________

3.某同学朗诵了《皇帝的新装》的片段,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许多年以前,有一个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着马车去游公园(甲)除非是为了去  ①  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他居住的那个大城市里,生活是轻松愉快的,每天都有许多外国人到来。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乙)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地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  ②  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乘(chèng  称(chèn    B.乘(chéng  称(chèn

C.乘(chèng  称(chèng    D.乘(chéng  称(chèng

(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眩  ②药        B.①眩  ②要

C.①炫  ②药        D.①炫  ②要

(3)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破折号  (乙)句号    B.(甲)破折号  (乙)逗号

C.(甲)冒号   (乙)句号    D.(甲)冒号  (乙)逗号

4.某同学展示了下面四幅书法作品的图片,其中字体属于隶书的是(    )

A. B.

C. D.

5.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活动记录,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校长的讲话风趣幽默,同学们时而认真记录,时而随声附和,时而热烈鼓掌。

B.语文老师的声音如涓涓流水般美妙动听。

C.听着同学们的朗诵,我仿佛看到了滚滚的波涛,辽阔的田野,迎风招展的红旗。

D.语文是百花齐放的花园、让我流连忘返。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挥之不去:徜徉于流转的四季,与自然对话,心灵会纯净安宁;遨游于书籍的海洋,与经典神交,思想会丰满深邃;驻足于感人的场景,与美好相拥,性情会豁达阳光……亲友团聚,欢快温馨;书画相伴,闲适舒展;运动竞技,热烈奔放……一帧帧撩拨心弦的画面,让我们沉醉、流连……

请以“         ,让我流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最美的照片

①九岁那年,因为父母都在城里打工,不想让他一个人留守在家里,于是就让他跟着来到城里,父亲托了很多的人,说了很多好话,他才得以在一所城里的小学借读。刚到学校的时候,他总觉得自己土里土气的,不大喜欢跟别人说话,一说话就脸红,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似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②有一次班里举行了一个活动:评选最美的照片,班主任希望同学们将自己认为最美的照片带到学校来,张贴在班级的文化角进行展览,并最终投票选出最美的照片。活动刚布置完不久,同学们便都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同学说:“我去年和爸爸妈妈一块儿去欧洲旅游,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我们照了一张照片,绝对是最美的照片!”有的同学说:“我今年去香港迪斯尼乐园,我的妈妈给我拍了很多张照片,我觉得其中有些照片绝对能获得‘最美的照片’!”还有的同学说:“我爷爷家里养了几株昙花,那次开花的时候我就在现场,还拍了好多照片呢,昙花一现的照片恐怕独一无二吧!”……

③正当同学们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自己的照片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默默不语,他把头埋在桌洞里。在那时,他恨不得立刻离开教室,他不想听到同学说的那些话,因为从小到大他的照片也不过三四张。家庭条件不好,他从小很少照相,仅有的那几张照片也是很小的时候照的,他觉得跟其他同学的照片相比,自己的照片简直就是相形见绌。

④到了第二天,同学们依次将自己的照片贴到了班级文化角里,可唯独就是没有他的照片。班主任看了之后没有说什么,只是说本来今天要对所有的照片进行评比,但唯独缺少了一张照片,所以推迟一天进行评比。他的心里一直惴惴不安,他不敢抬头正视大家,仿佛几十双眼睛像是刺刀一般扎进他的心里。

⑤又过了一天,当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缺少他的照片的位置贴上了一张图片,大家定睛一看,图片上一个学生在帮一位老人用力地推着三轮板车上斜坡,而这个学生恰恰就是他。原来有人目睹了这一幕并拍摄了下来,被投到报社并刊发了出来。看到这张图片的同学们都目瞪口呆,啧啧赞叹,这一张质朴得不能再质朴的图片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大家一致认为这张图片才是“最美的照片”,并且推举他为这学期班级的“最美少年”。

⑥就这样,原来默默无闻、不善言辞的他一下子被同学们包围了起来,一时间所有的同学都来主动找他做朋友,他也开始渐渐地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但是有一个疑问却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那张照片的来历,是谁拍的呢?带着这个疑问,他终于找到了刊发这张照片的那期报纸,照片下面赫然写着——拍摄者:胡中华,而胡中华正是他的班主任。

⑦他倏地明白了一切,但他不会想到的是,这次班里举行的“最美的照片”评比,是班主任提议,然后和其他所有同学一起策划的,他们想通过这次活动帮助他融入到这个班级里来,而班主任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源于他无意中拍摄到的那张照片。

1.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不敢抬头正视大家,仿佛几十双眼睛像是刺刀一般扎进他的心里。

(2)照片下面赫然写着——拍摄者:胡中华,而胡中华正是他的班主任。

2.文章第②段写同学们热烈讨论自己“最美的照片”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说“他倏地明白了一切,但他不会想到”,他明白了什么?他不会想到什么?

4.文章中的胡中华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5.有读者认为,本文的题目“最美的照片”应该改为“最美的摄影师”。你认为用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谤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同舍生皆绮绣     被:______________

(2)右备容           臭: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4.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三点即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