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亲情”是一个水不褪色的话题。请积极参与“歌咏亲情”主题活动,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亲情”是一个水不褪色的话题。请积极参与“歌咏亲情”主题活动,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图说“亲情”)

親(亲),本义为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金文(辛,受刑、受监)+(見,探望),表示探监。

在古代,无论罪名大小,一个人一担被官府定罪入狱,就将终身背负耻辱,因此在古人看来,只有血缘联系着的至近至蜜的人,才可能探监慰问,不离不弃。

(1)为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亲”字的本源,第一小组展示了以上材料。细心的你发现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①“____”改成“____”  ②“____”改成“____

(文解“亲情”)

家,是爱的港湾;是心的宿营地;是父爱与母爱共同编织的爱心巨伞。我是一只风筝,(  )飞得多高,也(  )得多远,永远扯不断的是我身上的线。而那效风筝的人便是我至亲至爱的双亲

(2)第二小组朗诵美文,赢得了阵阵掌声。请品读语段,找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________

A.第一句话中的两处“;”应该改为“,”。

B.这段话主要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

C.文中加点的“港湾”“宿营”“编织”“双亲”四个词词性相同。

D.文中括号处可以填人的关联词是“不管”或者“无论”。

(感悟“境界”)

(3)第三小组为本次活动准备了名著理解题,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完成题目。

____》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鲁迅先生在这些记录了他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生活的作品中,描写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____,《阿长与<山海经〉》中的____

 

(1)①担 旦 ②蜜 密 (2)C (3)朝花夕拾 寿镜吾 长妈妈(阿长) 【解析】 (1)错别字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音同或形似,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句意和词义辨析判断。根据语境,“一担”应该是“一旦”;“至近至蜜”应该为“至近至密”。 (2)“港湾”“双亲”是名词;“宿营”“编织”是动词。所以C项中所说的“四个词词性相同”是错误的。故选C。 (3)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背记作者、作品、出处、作者的朝代、字、号、评价等要对应,不可张冠李戴。填空题不能写错字,文学常识的识记关键在于平时积累。《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叙事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其中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很多,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寿镜吾”,《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等。据此可填写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水何澹澹,________。(《观沧海》曹操)

(2)________,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王湾)

(3)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4)岐王宅里寻常见,________。(《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5)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6)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峨眉山月歌》李白)

(7)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巧用典故,表现了自己军旅生活的寂寞和凄凉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赏读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查看答案

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天上的街市》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神奇的想象世界。在这首诗中,作者想到了街市上陈列的物品,想到了牛郎织女……请你想象自己来到诗中描绘的天上街市,结合读过的神话故事,以“天街奇遇”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500~7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这个学期,同学们除了上课以外,还参加了多次学校组织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请以“收获”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500~7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塞罕坝:美在风景,美在精神》,完成下面小题。

塞罕坝:美在风景,美在精神

①来到河北北部的塞罕坝,看到一望无际的林海,绿色前呼后拥般扑向眼帘,让人不由得心旷神怡。塞罕坝的美,不是小家碧玉般的清秀,而是自有一种阔大的气象。杜甫有诗云“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或许正适合描述这里。

②在塞罕坝,不难看到这样一条简介:“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今天的塞罕坝,游人如织。林海湿地、百草千花,莫不可供流连赏玩。然而翻出近60年前的照片,却是一副“大漠风尘日色昏”的样子,草木稀疏,沙漠广布,一派萧条景象。

③塞罕坝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或许来此一游的旅客,未必能了解这前因后果。唯有了解了塞罕坝的历史,我们才能对塞罕坝的美有一种更为立体的认识,才能重新感知塞罕坝美景的厚重。塞罕坝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认,是通往“天人合一”境界上不懈奋斗的一首史诗。

④塞罕坝系蒙汉合壁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聚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这里被称为“千里松林”,清朝时,这里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了弥补国库空虚,“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砍伐殆尽,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这个昔日“美丽的高岭”变成了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

⑤直到1962年2月14日,林业部下达《关于河北省承德专区围场县建立林业部直属机械林场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自此,塞罕坝开始了持续至今的生态修复工程。在这里,严寒、大风、闭塞、物资短缺,不断地考验着塞罕坝人,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的青春在此定格。在极端环境里,塞罕坝创造了生态奇迹,截至2016年12月,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增长了近5倍;林木总蓄积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增长了30多倍,累计为国家提供中小径级木材192万方,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约202亿元。

_______________

⑦在塞罕坝遇到林场职工时,他们对我说:“这里有多少树木,也就有多少故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由塞罕坝人亲手种下,都凝结着汗水与青春,我们已难以想象在当年的极端条件下,他们是如何打赢这浩大的生态攻坚战的。这里的塞罕坝人,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正像林区的松柏一样扎根于此。草木关情,晋朝将军桓温曾看到自己年轻时种下的柳树,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当我们今天看到塞罕坝的参天大树,万顷林海,当年那一幕幕战天斗地的景象又怎能不浮现眼前。它们与今天的千山一碧交织汇聚,构成了塞罕坝风景的丰富意蕴。

⑧塞罕坝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美景,更是绵延不绝的精神遗泽。塞罕坝是人类对自然前倨后恭的生动写照,更是对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的启迪。我们决不能走无节制向自然索取的老路,而要保护生态、敬畏自然,由此,才能到达人类诗意栖居的未来。

⑨所以,每一个看到塞罕坝美景的人都应明白,这里的美,既属于天工造物的神奇力量,也体现了人类对生态文明认知的新高度,更是几代人如精卫填海般矢志奋斗的精神写照。

(选自《光明日报》)

1.本文赞美了塞罕坝人的________________精神。

2.阅读①~②段,说说文中划线句为什么要写60年前照片中的景象。

3.阅读全文,从下列两个选项中选择一项填入第⑥段横线处,正确的是(    )

A.对生态的呵护与珍视,才是对大自然最高的礼赞;饱含着精神光泽的美景,才更动人心弦。

B.饱含着精神光泽的美景,才更动人心弦;对生态的呵护与珍视,才是对大自然最高的礼赞。

4.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前倨后恭”的意思是:起先傲慢,后来恭敬。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塞罕坝是人类对自然前倨后恭的生动写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