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拼音写汉字
语文世界丰富多彩。我们以少年的视角跟着诗人或遐想或怅惘;又随古代文学大家游目chěng(____)怀,感受自然之美;我们观人间百态,又思辨质疑。在语文的浩瀚天地里,我们zī zī(_______)不倦,一路采xié(____),一路收获,在精神深处修qì(____)三间小屋,让心灵走向远方。
作文。
亲爱的同学,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一个或平凡或伟大的人,一句或平常或深刻的话,一件或普通或重大的事往往能改变你的思想、你的性格,甚至你的命运。
请以“ 改变了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杂志的调查数据表明,中国的父母对子女讲得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这三句话完全可以涵盖中国的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内容。父母的这种期待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三句话不断重复达到的教育效果却是极其片面的,是停留在一个落后于时代精神的低层面上的。
材料二 幼儿园放假了,阳阳跟着爸爸到刘叔叔家去玩,他发现,刘叔叔书房里的凳子脚都套着套子,就兴奋她对爸爸说:“爸爸,叔叔家的凳子都穿了鞋子!”爸爸纠正说:“你胡说什么呀,这明明是椅套嘛。”阳阳不解地走开了。
材料三 某教师上课,问学生:“雪化后是什么呀?”一学生回答:“雪化后是春天。”老师说:“错了!雪化后是水。”
材料四 漫画。
七年级(3)班的同学准备邀请家长一起参加班级开展的以“重温童年,呵护童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认真观察材料四的两幅关于童年生活的漫画,并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读完上述材料,你想对材料中的家长、老师说些什么?
写作提示:①思路清晰,语言得体;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③不少于80字。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鲁迅的样子
在鲁迅同时代人的回忆中,由于回忆者和鲁迅的关系不同,有爱他的,亲近他的,敬仰他的,也有嫉妒和怨恨他,和出于种种原因看不起他的,反映在他们眼中的鲁迅,也就有了不同的形象。比如走路的姿态,内山完造的描写是:“身材小而走着一种非常有特点的脚步。”后文又说,鲁迅“个子小却有一种浩大之气”。鲁迅的日本学生增田涉的形容是:“走路的姿态甚至带有飘飘然的仙骨。”1927年,鲁迅在上海光华大学演讲,在记者笔下,鲁迅“演讲时,常常把手放在长衫的后大襟里,在台上像动物园内铁笼里的老熊一样踱来踱去”。在萧红的回忆里,也有几段,可算是最细致的观察、最传神的刻画吧: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一推开门从家里出来时,两只手露在外边,很宽的袖口冲着风就向前走,腋下挟着个黑绸子印花的包袱,里边包着书或者是信,到老靶子路书店去了。
黄乔生《鲁迅像传》转引的1933年大阪《朝日新闻》刊载的记者原田让二的《中国旅行见闻》中,有对晚年鲁迅形象的描写:
他面庞泛出青色,两颊皮肤松弛,一望就让人生出疑虑:这恐怕是个抱病之躯吧。但他以清亮的声音操着漂亮的日语轻松谈论各种话题,又令人难以相信眼前竟是一个身体极度疲惫的人。他目光炯炯,精神矍铄。瘦小的身材,穿着海蓝色中式服装,戴着半旧的中折帽。他不太喝酒,却烟不离手。常常低着头,偶尔笑一下时会露出白白的牙齿,令人感到他的落寞。
对于自己的形象,鲁迅于1932年在北平演讲后对于伶开玩笑说,自己“不很好看,30年前还可以”。30年前,鲁迅22岁。大约同时期的照片,有一张鲁迅穿留学生服的,平头,无须,眉毛浓黑,神态严肃而面貌清秀。一年后,1933年2月17日,鲁迅在上海会见萧伯纳。萧伯纳对鲁迅说:“他们称你为中国的高尔基,但是你比高尔基漂亮。”鲁迅回答:“我更老时,还会更漂亮。”——画家陈丹青谈鲁迅之好看,就是指鲁迅先生容颜背后的气质。
萧红回忆鲁迅,起笔就写鲁迅的笑:“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但鲁迅留下的照片上,开怀大笑的不多。有一张和青年木刻家谈天的照片,他手持烟卷,笑得舒展自然。更早有他在香港作“无声的中国”演讲时的一张,立在听众之间,侧脸,面左,神态放松,并没微笑,却令人感觉到微笑的亲切。韩愈说:“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这两张照片的神韵,正是萧红通过文字传达给我们的。
遗憾的是,多年来无数画鲁迅、雕刻鲁迅的人,多把鲁迅的形象变得硬邦邦的,仿佛不如此则不足以显示其伟大。鲁迅固然是一个愤怒的抗争者和呐喊者,但我们不要忘了,他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一个亲切的朋友,一个书迷和影迷,一个收藏家,一个享受着生活方方面面的快乐的人。
在“读美文·学写作”读写活动中,老师推荐了《鲁迅的样子》一文,并布置了以下两个任务。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鲁迅的样子?说说作者眼中的“鲁迅的样子”。
(2)读完文章,结合下列材料,谈谈“我心目中的鲁迅”。(100字左右)
材料一 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
①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作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材料二 关于鲁迅的几个生活细节
①孙伏园回忆:我随鲁迅先生旅行,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先生替我打的。耶稣常为门徒洗脚,我总要记起这个故事。
②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百善孝为先。请观察下边两幅图,根据图一推测图二的内容,并写出其本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磷坚还亡友财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④之,不立券⑤。亡何⑥,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⑦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⑧而致之。
(注释)①重诺责:在意由于许诺或承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寄:存放。⑤券:票据,凭证。⑥亡何:不久。⑦愕然:惊讶的样子。⑧辇: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亡何,其人亡(逃走) B.而翁知我(了解)
C.故不语郎君(因此) D.卒辇而致之(送还,归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磷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他知道蔡磷是一个“重诺责,敦风义”的人。
B.蔡磷想将朋友存放的千金归还给朋友的儿子,而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主要是因为“父未尝语我”。
C.“券在心,不在纸”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信用契约是立在心里,而非写在纸上的。
D.这则短文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蔡磷的诚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