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杨礼赞(节选)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杨礼赞(节选)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全文从哪些方面写白杨树的?试概括说明。

2.本文第二段写黄土高原,是否多余?试说说原因。

3.文中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1.先写黄土高原;再写白杨树的外形;最后写白杨树的神态和象征意义。 2.不多余。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意对即可) 3.不矛盾。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讲的,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主要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就是作者赋予它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等美好的精神品格。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本文第一段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象;二至四段“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写白杨树的外形;最后三段“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写白杨树的神态和象征意义。 2.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概括文段内容及作用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词句及作者所用的表现手法来回答即可。第二段主要写高原的景象,这也是白杨树的生存环境,高原景象,一望无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文段的作用,一般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结合全文,第二段用烘托、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写黄土高原虽然伟大,如果没有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另一方面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3.此题考查学生题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意,结合题干要求筛选概括信息。反义词的同时运用,一般是运用的角度不同。阅读文本可知,“极普通”说明了白杨树很常见;“极普通”是从一些外在因素而言的,如生长环境、外形等,衬托了白杨树的伟大;为下文写对白杨树的赞美埋下了伏笔。“不平凡”是说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形特征不平凡;精神气质不平凡,是从内在的角度而言的。所以,“极普通”又“不平凡”这种说法不矛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始折旋疾(慢) B.乃四胆落(看)

C.舟师(感谢) D.椎鼓进(径直)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于又生孙,孙又生子;于又有子,子又有孙;子于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乎?”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赞同)

B.子孙担者三夫(肩负、扛)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D.寒暑易节,始一焉(同“返”,往返)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说说作者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朱敦儒的《相见欢》一词,完成题目。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①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②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③倩:请。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填空。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2)补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句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查看答案

下列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两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前几日到乡下看望年迈的父母,赶至老家的村外时,已是黄昏时分了。未进村子,便遥遥地望见了村落上空懒散飘荡的炊烟。浓重的,___;轻淡的,___,萦绕在村子的上空,萦绕在茂密却又稀疏的树冠之间。

①如浣纱姑娘信手放飞的一缕白纱

②如天边姿态万千的晚霞

③仿佛缓缓流淌的河流

④似丹青妙手随意泼洒的水墨

A.④① B.②③ C.②① D.④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