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作者批驳的错误观是什么?支撑错误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2.结合③-⑤段,说说作者如何反驳错误观点的。

3.简述⑥-⑨的论证思路。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自夸地大物博、希望着国联、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分析错误观点的论据:地大物博是自夸;希望国联是他信;求神拜佛是自欺,皆不是自信。指出论据不能得观点,批驳了论证。 3.先列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再摆出事实——几类中国的脊梁;再讲道理——说全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是污蔑;最后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解析】 1.本题考查驳论文内容的把握。驳论文往往开始就提出错误论点,树立批驳的靶子。“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即是文章的错误论点。第一段是得出错误论点的依据,可整理为:自夸地大物博、希望着国联、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③-⑤段关键句子回答。“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说明地大物博是自夸;“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说明希望国联是他信;“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求神拜佛是自欺。以此论证皆不是自信。指出论据不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批驳了论证。 3.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技巧:先点出文章的论点;然后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最后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语言。本题首先要理清文章第⑥-⑨段的结构层次。第⑥段,“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列出自己的观点;第⑦段,“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摆出事实,列举几类中国的脊梁;第⑧段,“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道理论证,说全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是污蔑;第⑨段,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答题模式:首先提出……的观点,然后使用了……的论据,接着对……的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论证方法),最后做出总结,得出……的结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司农竹虚言

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鬼技穷,倏然。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

(注释)①曹司农竹虚言:曹竹虚司农说。司农,官职名。②歙(shè):县名,在安徽省。③殊不畏:一点儿也不害怕。④倏(shū)然:很快地。这里指很快地消失不见了。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族兄歙往扬州  富阳至桐庐一面许里 B.发吐舌作缢鬼状  军士吏

C.女子也  去后 D.归途再宿  其家穿井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

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饮三大白而别 人所难 B.湖中人鸟声俱   巘多生怪柏

C.湖中得更有此人 始一反 D.金陵人 非曲直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在文中 ,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小题。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这首词介绍了词人哪些活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说说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法。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补全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依据课文填空

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__,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根据提示默写。

①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要突破时间的局限,打通空间的阻隔,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表达要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伟大抱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目:那一幕,永留心间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2)要有一定的细节描写。(3)写端正的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