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诗句中与其他诗句不属于同一种修辞方法的是()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C.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施肩吾《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望星空,你会有什么新奇的联想和想象?
B.“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语句。
C.“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身吗?”
D.许多形容词前边可以加“很”“最”“非常”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
下列各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双方的主张大相径庭,无法调和。
B.一说到孩子的事,老妈不觉眉开眼笑。
C.他说话从不随随便便,而是精益求精。
D.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狭隘(________) 虐(________)待 怅然(________)
(kē)_____刻 充(pèi)________ 干(hé) _____
请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章要富有真情实感,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家 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1.请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故事主要情节。(每空限两个字)
________ → 放贼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2.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3.你同意祖父将入室的窃贼放走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4.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请你按例句的方式批注下面摘录的语句。
例: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批注:这句话从贼的神态和动作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贼当时恐惧的心理、冷的程度和视粮食如生命的情状。
(1)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2)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5.文中“我”家已经有了家徽,根据你对本文的阅读感悟,参照示例,请为“我”家再作一则“家训”。
示例:只争朝夕,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