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昌华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昌华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教过书;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项“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季羨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一部《春秋繁露》”。

张中行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茂。

他的“负暄三种”自1986年始每隔4年出一本。《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中行遂“暴得大名”。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

张中行是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学人,世事沧桑却丝毫未能改变他敦厚、淳朴的本色。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

张中行虽埋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侧身陋巷,而能“思入风云”。他讲“顺生”,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检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菜,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从行文上说,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他长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为一缕缕哲思,融入他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

对他的文,周汝昌先生也有贴切的评论:“你从他的文笔看得出,像他论砚一样,那是外有柔美,内有刚德。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邀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1.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理由不贴切的一项是(  )

A.张中行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

B.张中行本人北大毕业后一直吃笔墨饭,评级仅属低级。

C.张中行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极广,学问极深。

D.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为人古朴,尚古风。

2.对于张中行文章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他的文章开头一般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在行文过程逐步展现自己的思考,将暂思融人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B.启功认为张氏的散文杂文,有隐逸之风,酒脱之姿,傲啸之态。其实,这正是张氏“布衣学者”的身份决定的。

C.张氏散文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并不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

D.周汝昌先生评论张氏文笔,认为其外表平实,而实际上却蕴涵匠心,内藏探味,发人深省。

3.张中行八十终于成名。留给后人很多的启发,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言行要有自己的准则。张中行的言行自有准则,对不同意见,他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这表明他与世无争,不愿和别人产生矛盾。

B.要有所成就必须扎扎实实,勤学善思。张中行晚年成名并非偶然,这与他平时广泛涉猎,善于思考有关。

C.张中行适逢天时地利人和,独自闯了出来,他告诉我们无论有无伯乐人都不能对自己丧失信心,要自信,坚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D.人在生活上不必一定是高要求,但思想上一定要高境界。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但他讲“顺生”,追求精神上的高境界,虽为“布衣”,但拥有精神上的丰厚的财富。

 

1.D 2.B 3.A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有误,“布衣”揭示其平民身份,“学者”表现其学问渊博,这与他的为人无关; 故选D。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 结合“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可知选项中的“有隐逸之风”错。 故选B。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A. “他与世无争,不愿和别人产生矛盾”错,应为“张中行为人敦厚、淳朴,尚古风”。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6月10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B. 通过“‘车让人”活动的开展,使我市交通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

C. 学校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学习和正确使用汉字的热情。

D. 辽宁男篮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是因为他们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结果。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数据显示,贵州目前已建成公路桥梁约2.1万座,几乎    当令世界全部桥型,因而贵州有“桥梁博物馆”的美誉,    如此,在世界前100名离地最高、跨度最大的桥中,就有40多座在贵州。    ,贵州桥梁的世界地位   

A.囊括  尽管  但是  不言而喻 B.包含  即使  那么  当之无愧

C.囊括  不仅  所以  显而易见 D.包含  不但  而且  理所应当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侧。

B.《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一平天下。

C.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查,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D.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建性的发现。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怀miàn)   实jiàn)  格物知(zhì

B.tǎo)    徨(fáng)  一风顺(fān

C.盟(zūn)    理(zhé)   手旁观(xiǜ

D.huāng)  量()    不知所cu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