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文《马说》,回答问题。 1.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朗读节奏。(每句标1处...

阅读课文《马说》,回答问题。

1.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朗读节奏。(每句标1处)

(1)策 之 不 以 其 道

(2)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临之/之不以其道

B.虽有名马/温而知新

C.或尽粟一石/之不能尽其材

D.祗辱于奴隶人手/虽有千里

3.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行文感情饱满浓烈,首段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处境,彰显了愤愤不平之意;而后在第二段进一步揭示被埋没的原因,用反诘句“_________________”收结,怒谴“食马者”无知;末段以“____________________”倾吐愤懑、痛切之情。

 

1.(1)策之/不以其道(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D 3.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解析】 1.考查文言句子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1)句意: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停顿为:策之/不以其道。 (2)句意: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主谓之间停顿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理解文言文的词义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A.鞭子/用马鞭驱赶; B.即使/旧的知识; C.吃/通“饲”; D.的/的; 故选D。 3.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首段中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句,形象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处境;第二段中的反诘句是“安求其能千里也?”通过反问,加强了作者的加强语气,怒谴“食马者”无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更能看出作者的愤懑、痛切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原文填空。

(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写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唐朝诗人杜荀鹤曾在《小松》一诗中这样写“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联系韩愈的《马说》,诗中“时人不识凌云木”意为时人不识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的《马说》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用的是借物寓意的手法。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韩愈,字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D.《马说》是一篇论说文,以千里马寓人才,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查看答案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只是

B.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C.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等:等同,一样.

D.才美不外见                 外见:外面看不见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而且

B.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C.执策而之                 临:靠近

D.鸣之而不能其意           通:通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