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颊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门于河(圮:倒塌) B.尔辈不能物理(究:研究,探究)

C.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D.于沙上(湮:消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见往事/渐沉渐深 B.僧募金修/乃石性坚

C.沙上/果得数里外 D.一老河兵闻/沿河求,不亦颠乎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可据理臆断欤?(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石兽。)

D.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寺僧凭借经验,忽而在原地打捞,忽而去下游寻找,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B.讲学家脱离实际,空谈物理,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C.老河兵却从石性、沙性和水流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判断应该到上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D.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1.D 2.B 3.B 4.B 【解析】 1.D. 湮于沙上(湮:埋没)。故选D。 2.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B. 僧募金重修(重新)/乃石性坚重(重量大,跟“轻”相对); C. 于:在; D. 之:都是代词; 故选B。 3.B.翻译有误。 正确翻译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故选B。 4.B.有误。 讲学家判断石兽埋在了沙里。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河中石兽》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查看答案

填空。

(1)本文的体裁是____,作者____,字________(朝代)著名学者,曾任《____》总纂官,著有《____》。

(2)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笑曰

B. 当求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

D. 其反激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河干   临:______

(2)不可得    竟:______

(3)铁钯     曳:______

(4)转转不    已:______

(5)不亦乎    颠:______

 

查看答案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于河______   数小舟______

铁钯______     为暴携之去______

于沙上______    沙为坎穴______

流逆上______    据理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