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狄武襄公青①初以散直②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口:“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选自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①狄武襄公青: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北宋名将。死后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②散直:官名,侍从之官。③翕然:一致。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常被发铜具,驰突贼围        面:

(2)敌人畏慑,无敢        当: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

3.结合选文,说说狄青能够被“天下称其贤”的原因。

 

1.(1)戴着,戴(2)抵挡,挡住 2.将领不了解古今之事,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 3.作战骁勇(频立战功);博古通今(通究古今);辅佐朝政。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翻译。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1)他经常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飞奔着冲入敌阵。面:戴着,戴。 (2)敌人畏惧,没有谁敢抵挡他。当:抵挡,挡住。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将领不了解古今之事,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知:了解。尚:推崇。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叙述思路,结合关键语句概述回答。根据“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可知,他频立战功, “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他博古通今,学识渊博,根据“已而立大功,登辅弼”辅佐朝政、成为一代名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石壕吏》这首诗艺术特色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且颇为紧张。

B.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C.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典雅华丽,典故巧妙恰当,一唱三叹,高低抑扬,达到沉郁顿挫的效果。

D.诗人用巧妙的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查看答案

对《石壕吏》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害。

B.“呼”“啼”“怒”“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虑的狰狞,以及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

C.诗中“更无人”与母,孙的存在,在逻辑上存在矛盾,表现了老妇的机智;不想让官吏把人都抓走。

D.一个“久”字,不仅说出这件事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酸、悲哀、无奈、同情、激愤。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的“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B.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此可知《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应在黄河之北。

C.《石壕吏》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

D.如《石壕吏》这种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格律诗。

 

查看答案

默写。

(1)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者且偷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明登前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壕吏》中最能写出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的结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老翁逾墙 B.听妇致词

C.二男战死 D.天明登前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