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的流逝 ①高尔基曾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的流逝

①高尔基曾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就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的确,时间与我们朝夕相处,它是如何在我们身边悄悄流逝的呢?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造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选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

A.成年人感觉一天时间过得快,是因为他们对外界事物已缺少太多的新鲜感,他们丰富的经验加快了神经对生活信息的处理速度,因而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

B.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长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

C.用相对论来解释不同年龄的人对时间快慢的不同感受,是因为时间段在他整个生命总过程的比例不同。

D.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所以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

2.文章以高尔基的名言开头,有何作用?

3.第⑥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析其作用。

4.联系上下文,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

5.朱熹在《偶成》中写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请运用本文中的知识,简析其原因。

 

1.B 2.借用关于时间的名言,巧妙引出说明对象“时间的流逝”;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举例子,举了新去一个地方,去时感觉慢回来感觉快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成年人对时间的感知,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 4.“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说明“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成熟渐至完善”时常或经常发生在儿童后期,但不排除有超前或延后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朱熹作为成年人,人体内的生物钟逐渐变慢,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时间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最后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所以,朱熹感觉时间过得快。 【解析】 1.B.有误。不是“长期记忆能力”而是“短期记忆能力”。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首段作用的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首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注意:介绍课文开头方式(介绍了……;引用了……;借用……神话传说等);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通过引用故事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诗歌使文章更有文学性。本文借用关于时间的名言,很明显是在交代说明对象(时间的流逝)的同时,来达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中“比如”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找到段首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分析作用即可。 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去掉;“往往”是常常的意思,意思是说人们对早期回忆的丢失,一般都是从七岁开始,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的存在。如果去掉,就变成全都是从七岁开始,就过于绝对化了。最后不要忘记强调一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可结合第⑤段“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第⑥段“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造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整理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迈着匆匆的脚步回到乡下,路过一块田地,我忽然看见母亲还在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穗。那一刻,我忽然僵住了,站在田埂上,直愣愣地看着稻田里正在拾稻穗的母亲。母亲的身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泛着金色的光芒,斑斑驳驳的,很晃人眼。母亲70多岁了,可是她却在家呆不住,她牵挂的是收割好的稻田里那些散落的稻穗。

②我想起小时候,每当到了稻子收割的季节,母亲就会叫我到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穗。说是到田里拾稻穗。可是,疯了一天,却没捡回几根稻穗,多的是身上被刮破的道道血痕和泥泞。母亲拎着满满一篮子拾来的稻穗,看到这一幕时,脸上总是露出一丝嗔怪和爱怜,说道:“你看看,稻穗没拾几根,身上倒刮破了这么多血痕,快让我帮你擦点儿药水。”

③我睁着一双懵懂的眼睛,对母亲说道:“我怎么看不见稻田里有掉落的稻穗,您是怎看见的?”母亲含嗔道:“你拾穗的脚步太慌乱了,只知道在稻田里疯跑,哪能拾到掉落稻穗?”母亲的话,让我好生困惑:我拾穗的脚步太慌乱了?

④此时,看着母亲顶着烈日出来拾稻穂,我心里不禁有些埋怨,______________。

⑤母亲不经意地抬起头,发现我站在田埂上,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她大声地招呼道:“孩子,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啊?”我答道:“刚回来,正在看您拾稻穗呢!”母亲笑道:“那你下来,和我一起拾稻穗!”

⑥听了母亲的话,我不由地抬头看了看天空,心里直犯嘀咕,在这么烈的太阳下接真是活受罪。可是,看着母亲手上挎着的拾稻穗的篮子,看着母亲那殷殷期待的目光,我踟蹰了一会儿,才悻悻然走下田地里。

⑦母亲笑着说道:“孩子,我们将剩下的一半稻田走完,就回家。”母亲边说,边弯下腰,拾起一根散落在田里的稻穗。我眼睛漫无目标地看着,似乎看不到一根稻穗。

⑧母亲看着我眉头紧锁,心浮气躁的样子,说道:“孩子,不要急,拾穗的脚步不能慌乱,要将心沉下来,才能发现散落在田地里的那些稻穗,步伐总是急急躁躁,恨不得一下走到头,哪能看到那些稻穗。”拾穗的脚步?母亲又一次说起这句话,让我心里微微一愣,恍如昨日。我不禁注意到母亲的脚步:只见母亲的脚步,始终不急不躁,踏实而稳健。尽管挂阳高照,口干舌躁,可母亲心无旁骛,全身心都沉浸在这拾穗中。

⑨我跟在母亲的身后,学着母亲拾穗的脚步。走着走着,我忽然感到,太阳,已不再那么火辣;口舌,也不再那么干燥;心情,也不再那么郁闷,似乎还有一丝清凉滋入心田,眼前变得明媚、清澈起来。

⑩生活中,我的脚步早已变得匆忙而慌乱,一直在向前奔跑,须臾不敢停留,以为美景总是在前方,当再次体会到母亲拾穗的脚步,我忽然有了豁然开朗之感。我缺少的不是永往直前的勇气,而是这种沉稳的脚步。从容淡定、心态平和,才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1.结合全文内容,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2.请根据前后文,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自选两个角度,为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两条批注。

批注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散文是为了打发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人生感悟呢?

5.文末说“从容淡定、心态平和,才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之]去。③[越]到。④[顾]反而。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与汝力平险/锋芒 B.河曲智叟以应/羊补牢

C.僧富者不能/人迹罕 D.子何而往/有无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吾欲之南海,何如?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天帝命神移山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结局,暗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B.乙文“子何恃而往”出现了两次,分别表达了富和尚对穷和尚去南海的疑惑和嘲讽。

C.甲文中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虽然角度不同,但都表示反对移山。

D.乙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立志很重要,付诸行动更重要。

4.在塑造人物时,甲乙两文运用了相同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常记溪亭日暮,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4)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5)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6)金陵城上楼,倚清秋。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7)《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绝”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将开展“人无信不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说文解字

追溯字源,可知字义。请参考示例,解读“信”的含义。

汉字

篆体

含义

“人”加“木”,一个人靠着树休息,意思是“休息”

 

 

(2)活动二:话说诚信

小明要参加“话说诚信”演讲赛,他拟写了一个演讲提纲,请补写两条名言,分别证明他的两个小观点。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人物是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小号手,头戴八角帽,腰挎手枪,手举军号,迎着朝阳,吹奏着前进的号角,他是谁?斯诺为什么选中他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本书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