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要求作文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
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出现则以A、B、C等大小英文字母代替。
按要求作文
在凛冽的寒风中,大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缓缓飘向大地,它仿佛看到了……想到了……听到了……假如你就是那片叶子。
请以“我看到了(想到了/听到了)________”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要求中心突出。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出现则以A、B、C等大小英文字母代替。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的流逝
①高尔基曾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就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的确,时间与我们朝夕相处,它是如何在我们身边悄悄流逝的呢?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造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选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
A.成年人感觉一天时间过得快,是因为他们对外界事物已缺少太多的新鲜感,他们丰富的经验加快了神经对生活信息的处理速度,因而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
B.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长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
C.用相对论来解释不同年龄的人对时间快慢的不同感受,是因为时间段在他整个生命总过程的比例不同。
D.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所以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
2.文章以高尔基的名言开头,有何作用?
3.第⑥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析其作用。
4.联系上下文,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
5.朱熹在《偶成》中写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请运用本文中的知识,简析其原因。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迈着匆匆的脚步回到乡下,路过一块田地,我忽然看见母亲还在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穗。那一刻,我忽然僵住了,站在田埂上,直愣愣地看着稻田里正在拾稻穗的母亲。母亲的身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泛着金色的光芒,斑斑驳驳的,很晃人眼。母亲70多岁了,可是她却在家呆不住,她牵挂的是收割好的稻田里那些散落的稻穗。
②我想起小时候,每当到了稻子收割的季节,母亲就会叫我到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穗。说是到田里拾稻穗。可是,疯了一天,却没捡回几根稻穗,多的是身上被刮破的道道血痕和泥泞。母亲拎着满满一篮子拾来的稻穗,看到这一幕时,脸上总是露出一丝嗔怪和爱怜,说道:“你看看,稻穗没拾几根,身上倒刮破了这么多血痕,快让我帮你擦点儿药水。”
③我睁着一双懵懂的眼睛,对母亲说道:“我怎么看不见稻田里有掉落的稻穗,您是怎看见的?”母亲含嗔道:“你拾穗的脚步太慌乱了,只知道在稻田里疯跑,哪能拾到掉落稻穗?”母亲的话,让我好生困惑:我拾穗的脚步太慌乱了?
④此时,看着母亲顶着烈日出来拾稻穂,我心里不禁有些埋怨,______________。
⑤母亲不经意地抬起头,发现我站在田埂上,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她大声地招呼道:“孩子,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啊?”我答道:“刚回来,正在看您拾稻穗呢!”母亲笑道:“那你下来,和我一起拾稻穗!”
⑥听了母亲的话,我不由地抬头看了看天空,心里直犯嘀咕,在这么烈的太阳下接真是活受罪。可是,看着母亲手上挎着的拾稻穗的篮子,看着母亲那殷殷期待的目光,我踟蹰了一会儿,才悻悻然走下田地里。
⑦母亲笑着说道:“孩子,我们将剩下的一半稻田走完,就回家。”母亲边说,边弯下腰,拾起一根散落在田里的稻穗。我眼睛漫无目标地看着,似乎看不到一根稻穗。
⑧母亲看着我眉头紧锁,心浮气躁的样子,说道:“孩子,不要急,拾穗的脚步不能慌乱,要将心沉下来,才能发现散落在田地里的那些稻穗,步伐总是急急躁躁,恨不得一下走到头,哪能看到那些稻穗。”拾穗的脚步?母亲又一次说起这句话,让我心里微微一愣,恍如昨日。我不禁注意到母亲的脚步:只见母亲的脚步,始终不急不躁,踏实而稳健。尽管挂阳高照,口干舌躁,可母亲心无旁骛,全身心都沉浸在这拾穗中。
⑨我跟在母亲的身后,学着母亲拾穗的脚步。走着走着,我忽然感到,太阳,已不再那么火辣;口舌,也不再那么干燥;心情,也不再那么郁闷,似乎还有一丝清凉滋入心田,眼前变得明媚、清澈起来。
⑩生活中,我的脚步早已变得匆忙而慌乱,一直在向前奔跑,须臾不敢停留,以为美景总是在前方,当再次体会到母亲拾穗的脚步,我忽然有了豁然开朗之感。我缺少的不是永往直前的勇气,而是这种沉稳的脚步。从容淡定、心态平和,才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1.结合全文内容,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2.请根据前后文,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自选两个角度,为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两条批注。
批注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散文是为了打发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人生感悟呢?
5.文末说“从容淡定、心态平和,才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②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③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④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之]去。③[越]到。④[顾]反而。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与汝毕力平险/锋芒毕露 B.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羊补牢
C.僧富者不能至/人迹罕至 D.子何恃而往/有恃无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吾欲之南海,何如?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天帝命神移山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结局,暗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B.乙文“子何恃而往”出现了两次,分别表达了富和尚对穷和尚去南海的疑惑和嘲讽。
C.甲文中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虽然角度不同,但都表示反对移山。
D.乙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立志很重要,付诸行动更重要。
4.在塑造人物时,甲乙两文运用了相同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其作用。
默写填空
(1)常记溪亭日暮,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4)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5)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6)金陵城上楼,倚清秋。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7)《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绝”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