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斫琴心语 田金发 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跨过一条淡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斫琴心语

田金发

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跨过一条淡淡的小溪,那一排岩石后面,就是父亲种的两棵梧桐。父亲说一棵是师傅的,一棵是我的。

父亲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家里穷,十几岁不得不出门学艺。从没听说过古琴到对古琴如数家珍。从第一次选料做琴到成为小有名气的斫琴师,父亲整整用了二十年。

我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琴。

一开始,父亲不让我动手,也不教也不讲,只是不住地使唤我搬木坯,打扫刨花和锯末,简直把我这个刚考上高中的学生当成了长工,气得我一直嘟囔:不干了!

一周后,父亲带我回老家。我第一次见到这两棵梧桐树。

父亲取出古琴,对着大树弹起来。曲罢,父亲问我听出了什么?我摇摇头,父亲点点头。

“学贵乎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父亲对我说:“那年我刚学艺,师傅外出。附近邻居过来借刨花引火,我随手拿了块旧木头塞给他。没想到竟然犯了大错。”

“为啥?”我问。

“斫琴用的木头并不是越名贵越好。”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讲起了斫琴。“比如红木就不宜制琴,因为密度高,共鸣少,音色容易发死。最好是老杉木或是梧桐木,年轮通顺,密度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琴,声音松透,音色也好。”

父亲闭着眼睛,满脸泪水。停了好久,才继续说道:“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磨如何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我师傅气得整整病了一个月。我生怕师傅把我赶走。谁知他再也没提此事。直到好多年后我准备出师才对我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

我此后没有继续学斫琴。但不料,单位解散,我只好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父亲对我更严格了。

“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需要一到两年。”

“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

“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

……

父亲一遍遍地说,我一遍遍地改。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亲的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父亲见我听话,反而唠叨少了。

有次我见完客户回来,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出图纸拿给父亲过目。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

那一年,我独自回了趟老家。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顶天立地,笑看云淡风轻。

我伐下了其中一棵,带回作坊。板材晾了一年后,我开始斫琴。此后又两年,我独自待在山脚下的作坊里,用这棵梧桐剖成的十张板子做面板做了十种琴。两年时间,除了春天的风、冬天的雪,除了夏天的泉流和秋天的大雁,没人知道我在这里,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

父亲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我把他带到琴房。十张琴一字排列,整整齐齐。父亲看了看琴,又看了看我,随手拿起一张弹起来。

琴声淡淡,朴实清新。

1.文章围绕“斫琴”,记叙了哪几件事?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3.结合文章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顶天立地,笑看云淡风轻。

4.文章以“斫琴心语”为题,说说它的作用。

 

1.①父亲让“我”学斫琴,只是使唤我做粗活,却不教我手艺;②学艺的父亲误将师傅珍藏的斫琴木料当做柴火烧了,很是后悔。(或父亲向我讲述他曾经误把师傅珍藏的斫琴木料当做柴火烧的往事);③“我”在单位解散后,向父亲学斫琴,并听从父亲教诲;④“我”请父亲过目客户斫琴的需求,父亲细致地加以指点;⑤“我”在两年内独自用父亲种植的梧桐树斫成了十张琴。 2.①父亲花了20年时间,成为小有名气的斫琴师,可见其执着勤奋;②父亲教育我“学贵乎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见其教子有方(或真诚朴实);③父亲一遍遍地教我,告诉我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可见其细致有耐心。 3.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梧桐树的粗壮高大,表现“我”此刻内心的平静与纯正。 4.①“斫琴”是文章的叙事线索;②“斫琴”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记叙了父亲教“我”斫琴的事情;③“心语”暗含文章的主题,父亲通过教“我”斫琴,让我领悟到万物不可轻侮,做人要纯正、真诚。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1)结合“我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琴。一开始,父亲不让我动手,也不教也不讲,只是不住地使唤我搬木坯,打扫刨花和锯末,简直把我这个刚考上高中的学生当成了长工”可概括:父亲让“我”学斫琴,只是使唤我做粗活,却不教我手艺。2)结合“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磨如何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可概括:父亲向我讲述他曾经误把师傅珍藏的斫琴木料当做柴火烧的往事。3)结合“但不料,单位解散,我只好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亲的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可概括:“我”在单位解散后,向父亲学斫琴,并听从父亲教诲。4)结合“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可概括:“我”请父亲过目客户斫琴的需求,父亲细致地加以指点。5)结合“此后又两年,我独自待在山脚下的作坊里,用这棵梧桐剖成的十张板子做面板做了十种琴”可概括:“我”在两年内独自用父亲种植的梧桐树斫成了十张琴。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1)结合“父亲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家里穷,十几岁不得不出门学艺。从没听说过古琴到对古琴如数家珍。从第一次选料做琴到成为小有名气的斫琴师,父亲整整用了二十年”可知,出身贫寒的父亲,没有古琴基础的父亲,最终成为小有名气的斫琴师,是因为他用20年的时间来奋斗,看出他的勤奋和执着。2)结合“记住: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可知,父亲在教“我”做琴的时候,还教“我”做人,看出这是一位其教子有方的父亲。3)结合“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可知,父亲在教“我”时,非常具体,可见其细致有耐心。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手法。“顶天立地”是夸张手法,“笑看云淡风轻”是拟人手法。2)分析。“顶天立地”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梧桐树的高大,“笑看”则把梧桐拟人化,表明上写梧桐云淡风轻,实际上是写作者此时的心态,是云淡风轻的。3)感情。结合“没人知道我在这里,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看出那时作者的心态是真实而纯正的。 4.本题考查题目作用。1)结构作用。①本文讲述了父亲回忆学做琴、教我做琴、我领悟做琴等内容,全文都围绕“琴”而展开,所以题目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做琴”是文章的中心事件,题目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2)内容作用。“心语”指内心的语言,“斫琴心语”指在做琴的过程中领悟到的话语。结合“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可知,父亲借做琴告诉我万物不可轻侮;结合“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可知,我在做琴的过程中领悟了做人要纯正、真诚的道理,题目暗示了文章的主题。3)效果。题目具有美感,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余味无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你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战士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多个战士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1.选段真实地描述了________(填人物)________(填事件名称)的历史事件。

2.纪实作品也具有文学性,具体说说上面选段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任选一处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字塔之谜新说

①在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七八十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该塔高约146.5米,共用了230万块巨石。人们一直存在种种疑问,这些石块是怎样开采、运送的,又是怎样堆砌起来的。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拥有世界上所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建筑师也很难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附近数百英里范围内,竟然难以找到类似的石头。

②不久以前,科学家约瑟·大卫杜维斯提出了惊人的见【解析】
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大卫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的方法,认真研究了巨石的构造。他根据化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字塔上的石头是用石灰和贝壳经人工浇筑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今天制作混凝土。

③由于这种混合物凝固硬结得非常好,人们难以分辨出它和天然石头的差别。此外,大卫杜维斯还提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佐证:在石头中他发现了一缕约1英寸长的人发。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工人在操作时不慎将这缕头发掉进了混凝土中,所以保存至今。

④一些科学家认为,鉴于现代考古研究业已证实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知道如何制作混凝土,所以大卫杜维斯的论断颇为可信。但少数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说:既然开罗附近有许多花岗岩山丘,那么,古埃及人为什么要舍此而去用一种复杂的操作方法来制造那难以数计的石头?另外,埃及胡夫金字塔的塔高乘上10亿所得的数,和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相等;穿过大金字塔的子午线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用2倍塔高除以塔底面积等于圆周率。以上这些都是巧合吗?看来,金字塔之谜并未完全“破译”,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研究、探索。

⑤二十世纪30年代,一群科学家发现在一座金字塔塔高1/3处有一只垃圾桶,桶内有一些死猫死狗之类的小动物尸体。这些尸体非但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变为“木乃伊”。后来,很多科学家都做了类似的实验,证明了这样结构的金字塔不单能够保存动物尸体,还能够使食物保持新鲜,使刀片变得更为锋利并延长使用年限,甚至可以提高植物种子的发芽率。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金字塔能”效应。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金字塔内尽管温度较高,但是保鲜效果很好。其内部温度的分布、空气的流动与其他建筑物不同,它有像冰箱和烘干机一样的作用,所以,在金字塔内,水蒸发的速度快,物品脱水迅速。

⑥最初发现金字塔具有这种神秘力量的是法国人鲍比,他推测塔内可能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在起作用。鲍比的发现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美国加州大学派出科研人员前去考察,进入塔内之后,他们发现所携带的各种电子仪器几乎都失灵了。因此,他们推测塔内某处可能藏有巨大的磁石。意大利学者还发现长时间在塔内停留,会使人神经失调、意识模糊。这其中的奥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才能揭开。

1.题目“金字塔之谜新说”的“新说”是什么?依据的又是什么?

2.第⑤段“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金字塔能’效应”,“这种现象”具体指什么现象?

3.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市南子见鲁侯,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肯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剖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

(选自《庄子·山木》有删改)

(注释)①隐约:困穷。②肯疏:犹豫不进的样子。③定:小心谨慎。④罔罗机辟:捕野兽的机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市南子鲁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居然不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为下面这句话断句(标示两处)。

敬 鬼 尊 贤 亲 而 行 之 无 须 臾 离。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

4.(甲)文中,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道家门徒市南子指出贪图权位必然引起争端,建议鲁侯抛弃国家权位来躲避祸患;而如果换作孟子,他给鲁侯的治国建议则会是____________(填一个四字短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苍茫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2.全诗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查看答案

在轩辕中学举行的“翰墨飘香”活动中,主持人展示出三幅书法作品。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幅作品,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谈谈其书法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