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鯤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鲦鱼出游从容 D.请循其本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子固非鱼也 D.我知之濠上也
3.下列表述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论。
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D.《庄子》善于运用寓言对所论述的抽象事理进行形象化的比拟,想象雄奇瑰丽,语言灵动而有气势。
阅读《虽有嘉肴》,回答下列问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旨:主旨
B.虽有至道 至:最好的
C.然后能自反也 反:反思
D.教学相长也 长:推动,促进
2.下面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弗学,不知其善也 B.教然后知困
C.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D.其此之谓乎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嘉肴”“至道”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B.选文第一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
C.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D.选文告诉我们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是主要的。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下列各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耳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四项中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C.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D.佁然不动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下列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写出了发现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子明写游鱼,暗写潭水的清澈,这种衬托的笔法极其巧妙。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的特点,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衬托出了作者那种渴望热闹的心境。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本文的作者是唐代柳宗元,其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山水游记总称为“永州八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C.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幽深冷寂的环境和气氛,意在表现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逄祧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含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巘多生怪柏
B.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寻向所志 寻病终
D.便舍船 屋舍俨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
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会有很多美好的相遇,这些遇见都让生命更加丰盈。
请以“最美的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卷面整洁、书写工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有真情实感;③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斫琴心语
田金发
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跨过一条淡淡的小溪,那一排岩石后面,就是父亲种的两棵梧桐。父亲说一棵是师傅的,一棵是我的。
父亲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家里穷,十几岁不得不出门学艺。从没听说过古琴到对古琴如数家珍。从第一次选料做琴到成为小有名气的斫琴师,父亲整整用了二十年。
我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琴。
一开始,父亲不让我动手,也不教也不讲,只是不住地使唤我搬木坯,打扫刨花和锯末,简直把我这个刚考上高中的学生当成了长工,气得我一直嘟囔:不干了!
一周后,父亲带我回老家。我第一次见到这两棵梧桐树。
父亲取出古琴,对着大树弹起来。曲罢,父亲问我听出了什么?我摇摇头,父亲点点头。
“学贵乎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父亲对我说:“那年我刚学艺,师傅外出。附近邻居过来借刨花引火,我随手拿了块旧木头塞给他。没想到竟然犯了大错。”
“为啥?”我问。
“斫琴用的木头并不是越名贵越好。”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讲起了斫琴。“比如红木就不宜制琴,因为密度高,共鸣少,音色容易发死。最好是老杉木或是梧桐木,年轮通顺,密度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琴,声音松透,音色也好。”
父亲闭着眼睛,满脸泪水。停了好久,才继续说道:“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磨如何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我师傅气得整整病了一个月。我生怕师傅把我赶走。谁知他再也没提此事。直到好多年后我准备出师才对我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
我此后没有继续学斫琴。但不料,单位解散,我只好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父亲对我更严格了。
“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需要一到两年。”
“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
“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
……
父亲一遍遍地说,我一遍遍地改。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亲的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父亲见我听话,反而唠叨少了。
有次我见完客户回来,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出图纸拿给父亲过目。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
那一年,我独自回了趟老家。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顶天立地,笑看云淡风轻。
我伐下了其中一棵,带回作坊。板材晾了一年后,我开始斫琴。此后又两年,我独自待在山脚下的作坊里,用这棵梧桐剖成的十张板子做面板做了十种琴。两年时间,除了春天的风、冬天的雪,除了夏天的泉流和秋天的大雁,没人知道我在这里,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
父亲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我把他带到琴房。十张琴一字排列,整整齐齐。父亲看了看琴,又看了看我,随手拿起一张弹起来。
琴声淡淡,朴实清新。
1.文章围绕“斫琴”,记叙了哪几件事?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3.结合文章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顶天立地,笑看云淡风轻。
4.文章以“斫琴心语”为题,说说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