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

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

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1.根据故事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补全李想的心理变化过程。

父母刚离家时,伤心难过——父母离家五年,____——父母因车祸受伤,____——父母留在家以后,开心快乐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泪水在眼眶里,他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结合上下文,品味“晃”和“昂”的表达效果。)

(2)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为什么李想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3.仔细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

4.有人把文章题目改为“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请简述理由。

 

1. 忧郁漠然(孤单悲伤) 无动于衷(意对即可) 2.(1)“晃”和“昂”形象地写出了李想强忍泪水、绝不低头的情景;表现了他的倔强和坚强(故作坚强)。 (2)父母回来后,李想得到了父母的关爱,特别开心和自豪,所以他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3.示例: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是失职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4.第一种:原题更好,它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且形象生动。第二种:“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更好,它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引发了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思考。(任选一种,意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对应文章相应段落找出关键句,提取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作答。①处,对应文章的第六段,文中提到“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而前文提到“其父母离家五年”,因此此处用原文词语作答应是“忧郁漠然”②处,对应文章的第十段,文中提到“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而前文提到其父母车祸受伤,因此此处用原文词语作答应是“无动于衷”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应结合文章内容,在句子中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1)几个孩子围着李想挥拳乱打,逼着他哭泣。李想身体遭受痛苦,眼泪岀现在眼眶中“晃”,但李想十分要强、绝不低头,“昂”起头不让眼泪流下来。“晃”形象写出了李想遭受痛苦想要哭的情形,“昂”形象写出了李想强忍痛苦,不让眼泪流下来的情形,表现了他内心的倔强,故作坚强。 (2)李想的父母常年在外,李想一直很孤独,此次父母终于回家来到他身边,他重新得到了父母的关爱,故将“娘”字故意拖长,体现了李想此时的骄傲和自豪,以及内心的喜悦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情境,发挥想象组织语言,依据题干要求作答。李想的父母回家时因车祸受了伤,李想连滴眼泪都没有流,“跟没事人似的”,显得十分冷漠。“我”作为他的老师,听到村民的议论,为自己作为老师的失职,没有走进李想的内心,使他不再冷漠而愧疚。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上述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解答时,应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明确观点,答出合理的理由。第一种,认为原题目好,理由:“一滴眼泪流下来要多久”,文章讲述了李想因缺失父母的关爱,而养成倔强的性格,即使遭受打骂和父母受伤也不哭泣,后因父母回家重获关爱而嚎啕大哭,走向新生活的故事。“眼泪”贯穿全文,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标题概括了主要情节,能够吸引读者。第二种,认为 “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这题目好,理由:本文主人公李想是一名留守儿童,文章主要讲述了留守儿童由缺失关爱而冷漠到重获关爱变得阳光的故事。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內容,突岀了文章的主旨,引发读者对留守儿童的思考。综合上述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1)茂才  举:____  (2)以此之  遗: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2)暮夜无知者。

3.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对杨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析。

 

查看答案

默写。

(1)________,禅房花木深。

(2)挥手自兹去,________

(3)________,只有香如故。

(4)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

(6)________,不必藏于己。

(7)________,风烟望五津。

(8)________,不可知其源。

(9)《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

下联: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马说》——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B.《登勃朗峰》——马克·吐温——英国作家——《远处的青山》

C.《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说明文

D.《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陶渊明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非友好关系是双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B.父母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我们应当学会感恩。

C.教育部门及各级学校立下海誓山盟,严打网络乱象,还青少年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D.这篇小说构思新颖,匠心独运,情节起伏跌宕,吸引着众多的读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