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晓雾将______)            (2)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

(3)无与为乐者______)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甲乙两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异同?

 

1. (1)消散 (2)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考虑,想到 (4)只是 2.(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2)水中的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3.相同点: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不同点:甲文作者还表达了沉醉美景的闲适自得。乙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复杂的心绪。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翻译。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2)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颓,坠落。竞跃:竞相跳跃。 (2)水中的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交横:交错其中。盖:大概。 3.本题考查对情感的分析。《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所以两文相同点: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不同点:甲文作者还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乙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复杂的心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绿皮车上

(1)“我是被连环画骗上车的。”42岁的郑嫂笑盈盈地说,她是常州人,父母大学一毕业就分去上海工作,小时她寄养在常州奶奶家,一放假,就当沪宁线上的小候鸟。“你不晓得,20世纪80年代,从常州到上海,绿皮慢车要停十几个小站,开4个多小时,像我这样的小孩会待得很不耐烦。为了安抚我们,列车员自己凑钱买了几十本连环画,借给大家看。我当时的想法很单纯,以为当上列车员就可以看遍世上的连环画了。这不,一转眼,在车上跑了23年了。”

(2)郑嫂记得当年贺友直画的连环画《山乡巨变》一套四本,有396幅画;《水浒传》更不得了,有26本呢,“当年的家长倾向于来去都把小孩交给同一位列车员,她就像我们路上的妈妈一样。孩子看完了彼此换书,自然就熟了,成了路上的好伙伴”。郑嫂说20世纪90年代末,孩子们在车上的交友有了新途径—— 只要一家租了车载DVD放成龙、周润发的电影,全车厢的孩子都被吸引去了,很快就成了分享食物和见闻的好友,“哪像现在,每个孩子都盯着手机,一趟长途下来,连对面铺上的孩子姓甚名谁都不知道”。

(3)为了打破车上的沉闷气氛,郑嫂在一个连环画爱好者的网站上发动大家捐献连环画,有些连环画二三十年没有再版,成了珍本,主人就寄了复印本来。也是,收藏连环画的人,都40来岁了,小时候,谁没有在绿皮车上看小人书的经历呢?郑嫂的回忆,在大伙心中点下了甜蜜酸涩的涟漪。靠众人帮忙,郑嫂竟然在她的车厢,恢复了一个装连环画的小木箱,成功地将新世纪出生的小旅客引来,与同龄人换书看。

(4)除了当一个额外的小人书管理员外,郑嫂干的所有事,都是跑长途的卧铺车厢列车员的分内事:换铺位票,开关车门,扫地倒垃圾,送开水,到了大一点的车站飞跑下去,给车厢里的水箱加满水……郑嫂说,上海的水,没有南京的好,碧绿的茶,拿上海的水来冲,放个十分钟就成了乌龙茶色。同样,吉林市的水,比哈尔滨和佳木斯的都要好,“松花江水到了吉林市,来自长白山雪水的那股冷冽劲还没有消失,按老人们的话说,喝了是可以败火的。到了下游的大城市,漂白粉味道多少会有点,没法子,一条大河,你总不能叫它从头到尾都是清的”。

(5)郑嫂的办法是在列车的终点站,如上海和佳木斯,只加1/3的水,到了水质好的城市再加满水,这让她在列车停靠的三五分钟内跑上跑下,分外忙碌。

(6)但忙得很值。她记得到上海上大学的一小伙子,两年半没有回家了,到了吉林市,拿老家的水冲了两包方便面,说隔着那么重的调味料,他都能感觉到水的不同。

(7)春运,那个男孩子非但没有买到卧铺票,连张硬座也没有买到。想是想家得紧,站二十几个小时也要回去;他很聪明,到卧铺车厢来蹭过道的活动座位,一有人去铺位休息,他就把弹簧座位扳下来坐。照规定,列车员是可以把这种“外来人员”往外轰的,但郑嫂没有去轰他。

(8)列车在小伙子老家那个小站停下时已是深夜,小伙子已戴上狗皮帽子,打扮得像《林海雪原》里的小分队队员。郑嫂一看,等着下车的就他一个人,忍不住担心:“你家没人来接你?”

(9)小伙子得意地笑了:“为了我娘有个惊喜,我打算走十里地悄悄地进村。”

(10)车在小站只停一分钟。外面的空气冻得发脆,雪地冻得像镜子一样,在关上车门之前,郑嫂把自己灌满热水的茶瓶,拧紧盖儿,抛给了他。

(11)郑嫂没有对他提起,自家儿子这年也上大学去了,大学所在城市还不在自己跑的这条线上。

(作者:明前茶)

1.本文围绕在绿皮车上,写了郑嫂的哪几件事?请概括。

2.“郑嫂的回忆,在大伙心中点下了甜蜜酸涩的涟漪。”这里的“甜蜜”和“酸涩”矛盾吗?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3.文中第(5)—(11)段,有多处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郑嫂的形象特点,请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郑嫂看到小伙子离去的背影,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合理想象,写出郑嫂的心理活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其整体特征是____________

2.第3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2)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八年级拟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老师设计了两种主题活动形式,请你帮忙再设计出两种活动。

A.举办网络词语小研讨

B.举办“电子阅读会不会替代传统阅读”的辩论会

C.                 

D.                       

(2)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电子阅读的思考。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③不少于50字。

某校八年级的李兴同学最近喜欢上了电子阅读,他常用课余的零碎时间来浏览新闻,了解科技知识,偶尔也读读名著,看看喜欢的微信,常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很受大家欢迎。赵亮同学最近也喜欢上了电子阅读,他热衷明星八卦,沉迷网络小说,对繁杂的信息不加分辨地接受,现在上课总走神,也不爱跟同学交流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片段,回答问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A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1)文中的A是指      (人名)。

(2)作者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追溯了A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表现了其独特的性格特点。

令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呢?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①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②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④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⑤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无论身在何方,总是被“故乡”牵动着心灵。黄鹤楼边,崔颢面对滔滔江水,不禁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荆门山外,李白站立船头,动情吟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