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儿童的世界里/没有你便缺少乐趣/成人的世界里/有了你就有了...

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儿童的世界里/没有你便缺少乐趣/成人的世界里/有了你就有了悲剧/没有你世界不会完美/有了你世界不再完美。

读了《面具》这首诗,你有怎样的感想?请你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准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问题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范文 面具 藏在面具后面的是虚假的脸。 ——题记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石板路上,留下斑斑点点的印迹,那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走过那儿时总是看到路边的一扇门紧闭着,我总是盼望着它在某一天会被我打开。那天在不久后真的到来了。 那天放学,我匆匆跑到那扇门前,尝试着把它推开,但不断的尝试换来的是一次次失败。我颓丧地坐在门前的地毯上,感觉屁股有些不舒服,站起来,猛地掀起地毯一看,眼前的景象让我兴奋地跳起来——一把钥匙。 我用钥匙轻而易举地打开了门,头顶上的电灯闪着昏暗的光,圆桌上有一个纯白色的面具,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想那就是我一直在苦苦求索的东西吧。面具上的微笑显得有些顽皮又有些可爱,着实让人喜爱。我一下子想到了好朋友宋喆,如果他看到这个面具一定也很开心吧。 第二天我把面具带到学校去展示,向同学们讲述我和它的故事。可是我观察到“宋喆”总是躲在人群后面,用一种令人捉摸不透的目光偷偷地注视着我的面具,但沉溺于得到新玩具的喜悦,我没有过多在意。 上午就这样风平浪静地过去了,可是就在下午,一件事如晴天霹雳般深深刺激到了我,我的面具不见了。我为我早上过分地张扬而感到深深地自责,同时我也在积极地搜寻着有关线索,最后的种种矛头指向了宋喆。 我不敢相信他,质问:“是不是你拿了我的面具?”他头摇得像波浪鼓一样,可是他的脸涨得通红,让我一眼就看穿。那一刻我的心凉了。 看着重新回到手中的面具,依旧是万年不变的微笑,但此时的微笑却是那么刺眼。谁知道微笑的面具下藏着一张什么样的面孔呢。 【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关键是读懂材料,让思考从材料中析出。可以先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再由这些关键词作深入透析,体现自己的思考。写好这个作文,首先是理解好这首短诗。诗中儿童的面具自然是指孩子们戴在脸上要的“小猫”“小狗”“小白兔”之类的玩具,所以“没有了你便没有了乐趣”;而成人世界里的面具,“有了你就有了悲剧”,是指成人之间的虚伪、假象、造作等等,所以“有了你世界不再美丽”。因此,写作此文要尽量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生发、拓展、引申。根据要求,在立意方面可以更宽泛一些,选材、文体可以更广阔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面具”必须是文章体现内容表情达意的著眼点、落脚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开在记忆里的花朵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夹叙夹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二)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蛾,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定矣/此中焉得有此人 B.余强饮三大而别/苍颜

C.上下白/而或长烟 D.湖中人鸟声俱/往来而不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3.两文都描写了西湖美景,但所写景物和写景方法有所不同请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让信用的地基坚固起来

李斌

①古人云:“一言为重百金轻”。商鞅主持变法,“恐民之不信”,遂立木定诺、依诺行,“以明不欺”,于是民众的信任逐渐建立起来。这个故事充分说明,诚信不会自动生长出来,只有建立讲信重诺的良性循环,诚信才会成为助力社会有序运行的润滑剂。

②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名片,个人凭一言为定的信用立足社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动能,企业凭一诺千金的信用获得发展;诚信是国际合作的基石,国家凭一言九鼎的信用互利共赢。诚信不仅仅是靠内心道德律令推动的美德,更是法治框架下国家治理、社会运行、市场健康的刚需。让信用的货币流通起来,让信用的要素管用起来,让信用的地基坚固起来,就需要把诚实守信纳入制度安排,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全领域。

③一段时间以来,频发的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偷税漏税、欠债不还、电信诈骗等失信问题,使诚信建设一度陷入“破窗效应”的沼泽。如何筑牢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堤坝,让信用这张“身份证”管用起来?近年来,从限制乘坐火车、飞机,到限制出境、限制购买不动产、限制高消费,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加固,提升了破坏诚信的自我成本,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一系列激浊扬清的有力举措犹如徙木立信,在社会上树起“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风向标。

④古语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守诚信是最大的财富,讲诚信是最大的聪明。倡导诚信、激励诚信,关键在于提升诚信的社会价值,拓展信用的效用边界。比如,“信易贷”“信易租”“信易行”“信易游”“信易批”等守信激励项目不断涌现,信用良好即可享受融资信贷、创业租赁、交通出行、旅游服务、行政审批等便利和优惠,大大提升了人们信守承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守承诺、讲信修睦的新风长吹不止,增进的就会是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营造出的就会是知信、用信、守信的社会氛围。

⑤纵观古今中外不难发现,文明越开化,市场化程度越高,对诚信的需求就越高。伴随着中国经济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信用体系建设同样迎来关口,信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信用越来越成为系统化、全民性的价值资产。从这个角度出发,更容易理解为什么社会诚信建设被纳入全面依法治国,信用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进入新一轮机构改革视野。循着这些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共建共促一个“信用社会”,共建共享一个“诚信中国”,美好未来在向我们走来。

⑥“生长在山间的松树,千年长青;镌刻在鼎上的誓言,万年不改;铭记在心中的诚信,永不凋零!”中华民族素来明礼崇信、抱诚守真,过去千百年来文明薪火不灭、社会持续发展即受益于此。面向未来,我们将构建诚信文化、诚信经济、诚信生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况。

2.文章第①段引用古语、商鞅变法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这个角度”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4.下面材料可以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里合适?说明理由。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槐花

汪曾祺

(1)玉渊潭的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

(2)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3)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4)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5)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翻。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6)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7)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8)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9)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来,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10)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11)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12)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1.阅读全文,分析作者以“槐花”作标题的好处?

2.品读下面两个语句,从描写角度赏析其妙处。

①玉渊潭的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

②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

3.文中第⑨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养蜂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