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已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要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最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因为定位于优秀,装腔作势的表演、阿谀逢迎的丑态、追名逐利的争斗,统统不屑为之。不仅如此,还要敬鬼神而远之。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优秀的人做了好事总不忘共同工作的同事,总是把主要的功劳归于大家;平庸的人恰恰相反,极力讳言别人的贡献,拼命夸大自己的作用,贪天之功为己有,成绩都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的,老子是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①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有一个明确的起点,只要不断追求,都会抵达终点。

②优秀作为一种品质,离不开客观环境,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

2.如果用一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材料:马云于1999年初,决定回到杭州创办一家能为全世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站点,并从别人手里买下了阿里巴巴这个域名阿里巴巴创办初期,马云下了死命令,每个员工必须把房子租在离他家五分钟可以到达的路程之内。那时候的工作是不分日夜的,而大家最开心的时候,就是马云亲自为大家下厨,端上一桌好菜。

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4.请你对“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结合生活实际做简要评述。

 

1.①句是错的,第三段原文说的是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而这里理解为只要努力就会抵达终点,所以错误。 ②句错误,原文说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这句话把他扩大到成功都归功于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所以错误。 2.放在第四段合适,因为第四段论证的是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优秀缺不了勤勉,而材料里讲述马云要求让员工把房租租在他家附近,因为那时候的工作室不分日夜的,体现了勤勉这一特点。 3.作者认为,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需要勤勉,具有争创一流的意识,还要懂得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4.我认为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只有优秀的人才敢于追求,敢于前进。平庸的人多安于现状,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做一个优秀的人,追求优秀,为未来开辟绿色道路。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可知,优秀习惯有起点,但是无固定终点,而①句中“都会抵达终点”则把终点固定化了,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抵达终点,所以错误。2)结合 “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可知,这里有两个限制性表达“平庸的人”“别人的成功”,而②句则把这两个词语去掉,句意发生了改变,所有的成功都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所以错误。 2.本题考查论据。论据是为了论点服务的。1)结合“马云下了死命令,每个员工必须把房子租在离他家五分钟可以到达的路程之内”“那时候的工作是不分日夜的”两句可知,这个材料重点突出马云和其团队的勤勉,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工作。2)结合文章第四段“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可知,这一段谈勤勉和优秀的关系。因此,这则材料应该放在文章第四段。 3.本题考查论点。论点是能够表达观点的陈述句,一般要结合文章题目、开头、结尾、分论点等关键句来概括。章题目: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开头关键词: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几个分论点: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故可概括论点:作者认为,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需要勤勉,具有争创一流的意识,还要懂得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明确思路:表达观点;谈看法;结合生活实际;语言流畅;内容充实。示范:我认为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优秀的人勤勉、追求卓越,所以他们用自己的优秀打开一道道大门,而平庸的人则止步不前,在平庸中沉沦,最后只能走向暗淡,消失。生活中,我们都要去做优秀的人,也许我们不能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们要在追求优秀的路上永不止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地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结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蜡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地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

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里回响着,一种苍凉之感油然而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吗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得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一一!”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儿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风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地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

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儿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曼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曼的死和妻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1.请结合情节分析下列加粗词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我说呢!”心,释然了……

②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曼的献身精神。

2.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这声音倏忽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客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3.文章结尾处写道“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请结合文本,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探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美好的事物能让人心情愉悦,美好的外表能让人赏心悦目。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各种“美颜”手段诞生了。但如今,许多年轻人沉陷“美颜”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完全忽视了对自我的认知,盲目地追随潮流,整容成“网红”模样,或者将照片修改得面目全非。

对此,语文老师提出了“如何看待美颜”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请拟写100字左右的发言稿,要求有观点,有理由,有条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以上作品的作者是_________,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我们还读过他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

(2)《水浒传》一百零八将聚义梁山的原因有多种,请结合原著,写出其中的三种上梁山的原因及对应的一个代表性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 ,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2)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包含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5)苏轼《水调歌头》中,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8年第二季度,华为手机的销量超过苹果公司,多年来,千万中国科技人才一直在追求成为行业的领跑者,面对得失,他们始终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豁达。(选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一篇小说,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家乡,例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D.“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