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挥之不去:徜徉于流转的四季,与自然对话,心灵会纯净安宁;遨游...

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挥之不去:徜徉于流转的四季,与自然对话,心灵会纯净安宁;遨游于书籍的海洋,与经典神交,思想会丰满深邃;驻足于感人的场景,与美好相拥,性情会豁达阳光……亲友团聚,欢快温馨;书画相伴,闲适舒展;运动竞技,热烈奔放……一帧帧撩拨心弦的画面,让我们沉醉、流连……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 600字左右;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例文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我坚定不移地向前走,身后有一个男人默默无声地紧随我,鼓励我,支持我。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这个男人就是我的爸爸。 上了初三紧致的快生活扑面而来,在紧张的节奏中,似乎多了点什么。 推开家门,黄昏的灯光渲染了安静祥和的气氛,微弱的电视机发出的声音增添了少许活力,我突然醒悟了什么,一种微妙的感觉在心中蔓延。 “回来了?”浑厚的男中音充斥了整个客厅,身体侧卧在沙发上,透着慵懒之气,细碎的短发,笑得眯成一条缝的小眼睛散发光芒,高挺的鹰钩鼻,小巧的嘴巴弯成完美的弧度。好吧,我承认我们俩长得真的不太像。再加上微微发福的啤酒肚像极了名胜古迹里微憨的弥勒佛。 整日忙于事业的爸爸怎么回来这么早?桌上的糕点和剥好的水果期待我的光临,心里弥漫着一丝暖意。这感觉就像正午的太阳暖洋洋照在了身上。 “快吃点东西再去睡觉吧。”慈爱的眼光照在我身上。此刻,我真希望时间就此定格。 我一直抱怨父亲对我的漠不关心,埋怨父亲终日忙碌的事业。殊不知,他对我的爱早已浸透在了生活的缝隙里。他浓重的爱只是悄悄抒发,无一丝声响。而可恶的我只是麻木地向前奔跑,一味向前奔跑,从不回头看看我背后默默付出的他。 所罗门说:“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我亲爱的父亲啊,我愿当那智慧之子,让你感受子之爱,让您感受到温暖,路还很长,我定会坚定不移地向前奔跑。我有信心,我有勇气,因为我知道,他在我背后一直默默地鼓励我,支持我。 感谢你爸爸!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解析】 此题是命题作文。作文题目“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其实是一个倒装句,按一般逻辑应为“我流连这样的画面”,前者突出了“这样的画面”,所以审题时,要注意此文应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其次,“这样的画面”可以写“我”成长过程中,对“我”人生产生影响的画面;也可以写父母对“我”平平淡淡、若有若无却从不间断的关爱之情等画面;还有师生情、同学情、社会上陌生人的关爱之情等画面。“流连”的意思是不愿意舍弃或离开,有依依惜别之意。所以,这篇文章,必须要有感而发,有情可抒。要求语言有文采,形象生动,凝练含蓄,感情色彩浓厚,能描绘出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示的情景。

(2)“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乞用韩琦、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求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B.其筋骨(劳:劳累)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了解) D.愈病(徒:只,仅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________”,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外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文章除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

2.文章第④段和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

3.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内容?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4.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①夜色渐浓。肖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着语文试卷。肖老师边批改,脸上边露出满意的笑容。她为学生聪明、认真而感到高兴。

②当她批改到王小朋的试卷时,脸色顿时由晴转阴,只见她在试卷上用力打了个叉,由于用力过大,试卷都被戳穿了,殷红的墨水渗透了试卷的背面。只听见肖老师嘀咕道:“这王小朋也太笨了,这道题我都讲了三、四遍了,他怎么还做错?”

③肖老师情不自禁在试卷的下方写上了一行字:小朋啊,这样一道简单的题你还准备做多少次才能做对?

④试卷发下去了,同学们拿着试卷聚精会神看了起来,许多同学还互相对比着试卷。肖老师下意识往王小朋这边看去,只见王小朋的眼睛紧紧停留在试卷上一动不动,同座位的同学想看下他的试卷,他立刻将试卷合了起来,脸色通红。

⑤下课了,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出教室,王小朋一个人默默地走到窗前,他目不转睛的眺望着窗外。

⑥不知什么时候,肖老师走到他的身边。肖老师笑道:“在看什么呢?”

⑦王小朋看见是老师,用手指着窗外说道:“我在看那树枝上的一只蝴蝶。”

⑧肖老师顺着王小朋手指的方向一看,果然有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肖老师含嗔道:“这么大了,一只蝴蝶好像也没看过?”

⑨王小朋说道:“看到这只蝴蝶,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⑩“什么问题?”肖老师疑惑地问道。

⑪王小朋若有所思地回答道:“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⑫肖老师“扑哧——”一下笑出声来,她有些揶揄说道:“你瞎琢磨这个干什么?应该把精力用在为什么老做错题上。”

⑬王小朋自言自语道:“我在想我老做错题和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行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⑭肖老师一下愣住了,她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那只蝴蝶,好像也陷入了沉思,只听到她也喃喃自语道:“是啊,蝴蝶的翅膀究竟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⑮又是一堂活动课,同学们在教室里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互相交流着……这时,肖老师推门进来了。

⑯忽然,同学们都停下了手上的事,目光全都投向了黑板,只见肖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一行字: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⑰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面面相觑,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有的还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⑱肖老师开口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⑲同学们听了,立刻纷纷议论开来。有个叫崔子涵的女同学站起来回答道:“我看过《动物世界》,上面好像说过蝴蝶的翅膀要扇动6次才会飞行。”另一个叫许静的同学回答道:“听我奶奶说过,蝴蝶的翅膀要扇动8次才会飞行。”又有一个叫李平平的同学说:“我看过一次科普读物,上面好像说蝴蝶的翅膀要扇动9次才会飞行……”同学说出各种答案,最多的说蝴蝶要扇动21次翅膀才会飞行。

⑳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肖老师心中涌动起一股股暖流。她感慨万千地说道:“谢谢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蝴蝶要飞翔,必须要反复扇动自己薄如蝉翼的翅膀,才能够自由地飞翔。同样的道理,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时也需要反复地扇动自己的翅膀,才会避免差错,这是一种阵痛,也是一种必然,任何欲速则不达。”

㉑说到这里,肖老师看了看王小朋,她发现,王小朋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腰杆明显地挺直了许多。

㉒肖老师最后说道:“我也曾经反复扇动自己的翅膀才学会了飞翔,就是到现在,我有时对一个问题,也需要反复思考,才会做出正确的答案。”

㉓同学会心地笑了。大家伸出两只手,上下摆动着,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扇动着翅膀……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主要事件

起因

简单的题肖老师讲了三四遍,王小朋还是不会做。

经过

(1)______

结果

(2)______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肖老师一下愣住了,她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那只蝴蝶,好像也陷入了沉思

3.第⑫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指出并说明理由。

5.文中的肖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某班举行“我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材料一 贴春联是过年的活动之一,春联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春节来临时,家家户户在室内门上张贴对联,借此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室安泰的祈盼。

材料二 元宵灯会是年俗之一,灯的花色众多,风格各异:冰灯晶莹剔透,纱灯流光溢彩,宫灯端庄稳重……它们无不具有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彩灯为婚寿吉庆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象征物。

材料三 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活泼,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剪纸往往选择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谷丰登等题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请你为“我身边的文化遗产”的调查问卷设计一个调查问题,并写明相应的调查对象。

(2)上面是某小组搜集到的三则相关资料,请你围绕“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原因”整理出两条主要信息。

(3)活动过程中,同桌赵新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对本组的研究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大家推荐他在全班展示研究成果,胆小的他却反复推辞。在你的鼓励下,赵新终于点头答应。请写出你鼓励他的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