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一场疾病,“治愈”了母亲和我 ①少年的我,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乖孩子。...

现代文阅读

一场疾病,“治愈”了母亲和我

①少年的我,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乖孩子。22岁时,却因为几种水果叛逆了。

②2017年8月,我们一家去宜昌旅游。拍完照,妈妈站着没动,盯着照片仔仔细细地看了好一会儿,又走到我跟前,仔细看我的脸,还伸手在我左边嘴角用力蹭了蹭:“这是什么?你的粉底脱妆了吗?”

③我拿出镜子,发现自己的嘴角有一块明显的白色,拿手蹭了蹭,白色纹丝不动。回家后,我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只当是肤色不均匀,妈妈却始终挂念着,思前想后,最后拽着我去皮肤医院。我觉得她小题大做。

④我至今不知道确诊我得白癜风仪器的名字,只记得去往那个房间的路上清一色是疲劳的眼神和伸长了脖子往科室眺望的姿态。

⑤医生给我开了一堆治疗的药品,让我停掉所有的化妆品和护肤,还嘱咐我:“不要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妈妈站在一旁,立马拿出手机搜索哪些食物富含雄生素C,并将它们列出清单塞给我,让我背下来。我推开她的手机,有点不耐烦。

⑥她开始禁止我穿喜欢的衣服,禁止我化妆,严格监督我的饮食。对于涂药,她更是极端。说明书上写着“一日3次-5次”,她却恨不得我吃饭睡觉时也在涂药。

我常觉得自己被一根根丝带缠住,丝带越收越紧,将我勒得遍体红痕,几近窒息。可每当我试图反抗妈妈时,又会因为她的虔诚而于心不忍。

⑧后来,我实在忍不住了,开始偷吃“禁品”。

⑨很奇怪,吃到橘子那一瞬间,第一感觉并不是来自橘子的酸甜,而是一种自由的畅快。我脑海中立刻蹦出妈妈那种不容反驳的表情,那一刻,我怨恨她剥夺了我的消遣、爱好,这些本和治疗无关,只因她觉得有关,我便从此无法拥有这些东西。

⑩于是,我一次次从“偷吃水果”中找到了久违的自由。我开始“忘记”喝药、“忘记”擦药。

最后,妈妈和我之间爆发了一次严重的争吵。我怪她步步紧逼,她怪我对自己的病不上心……我开始变得烦躁、失眠,整夜睡不着觉。

后来,家里小猫肠胃不适,我带它去医院打针、买药……在它病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我会静静坐在它身边,一动不动地守着它。我盯着它,着了魔似的,连它的呼吸都会反复观察。就在那刻,我忽然想到                                   

那一刻我开始明白,妈妈歇斯底里、草木皆兵,正是因为她把我当作需要被她保护的对象,她担忧我、心疼我,一旦我出了什么事,她都会觉得失职。

我觉得自己得和妈妈谈一谈。

“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同时我也需要你的理解。”我反复对她说这句话。“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可是我觉得自己正在失去自由。”我对她说。

“行吧。”她终于意识到,女儿和她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此后,妈妈不再提“美甲”“服装面料”之类的东西了。我和她逐渐达成了和解积极控制饮食,配合治疗。

2018年6月,当我喝完最后一瓶药,白癜风终于和我分道扬镳,妈妈开心得像打了场胜仗。

从最初她毫不犹豫地带着我去检查,到确诊后马不停蹄地为我更换一切生活用品,严格控制我的饮食,对我进行几乎苛刻的限制。妈妈为我做了太多事,虽然并不是每一件都有助于我的恢复,但她确实倾尽了所有。

(作者阿芙,有改动)

1.初读全文,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  间

情  节

对母亲的态度

妈妈拽着我去医院检查白斑

认为母亲小题大做

病情确诊后

不耐烦

治疗期间

妈妈禁止“我”化妆、监督“我”的饮食

治疗后期

妈妈与“我”达成和解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常觉得自己被一根根丝带缠住,丝带越收越紧,将我勒得遍体红痕,几近窒息。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以“我”的一场疾病为线索,写出了“我”对妈妈态度的变化。

B.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妈妈对“我”身体健康的关心。

C.因为生病导致味觉迟钝,所以“我”偷吃“禁品”时第一时间没有感觉到橘子的酸甜。

D.文章第⑥段加点词语“极端”,表现了妈妈当时内心的焦虑和不讲道理。

E.“我”在照顾小猫的过程中,慢慢理解妈妈在“我”生病后的担忧和心疼。

4.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并结合全文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怎样看待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

(链接材料)

不久前,一则“某高校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还写万字控诉长文”的新闻在朋友圈里刷了屏。高考理科“状元”、名校本科、留美硕士王某控诉母亲自小就“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原本以为,考上名校,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父母的“关爱”如影随形。2012年前后,王某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

 

1.①病症初现时②妈妈要“我”背下禁忌食物清单③试图反抗但又于心不忍④理解感激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妈妈对“我”的种种禁令比作一根根丝带,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这些做法给“我”的生活造成的压力和影响,也为后文“我”的叛逆“偷吃”做铺垫。 3.BC 4.①母亲形象:关爱孩子,通情达理(知错能改),尽职尽责。 ②看法:对于父母的关爱,我们要理性看待。一方面,这是父母关心我们的表现,即使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也要感谢他们为我们的付出;另一方面,父母的关爱可能会束缚我们成长。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与父母沟通,将我们的想法如实地告诉父母,争取他们的理解,活出自己的精彩。就像文中“我”与妈妈沟通后,获得了她的支持;而材料中王某采取激烈的方式与父母对抗太过极端,只会伤害彼此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梳理概括。首先通读全文,划分结构层次,梳理情节。而情感变化是随情节推进而变化的。根据题目中已给出的提示,对应原文内容,找到或总结出每一个情节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即可。第③段,“发现自己的嘴角有一块明显的白色,拿手蹭了蹭,白色纹丝不动”“妈妈却始终挂念着,思前想后,最后拽着我去皮肤医院”“我觉得她小题大做”;第④⑤段,“我至今不知道确诊我得白癜风仪器的名字”“妈妈站在一旁,立马拿出手机搜索哪些食物富含雄生素C,并将它们列出清单塞给我,让我背下来”“我推开她的手机,有点不耐烦”;第⑥⑦段,“她开始禁止我穿喜欢的衣服,禁止我化妆,严格监督我的饮食”“可每当我试图反抗妈妈时,又会因为她的虔诚而于心不忍”;第⑯——⑱段,“我和她逐渐达成了和解积极控制饮食,配合治疗”“妈妈为我做了太多事,虽然并不是每一件都有助于我的恢复,但她确实倾尽了所有”。梳理情节,仿照示例,用“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的形式。 2.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种问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次结合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觉得自己被一根根丝带缠住”,把妈妈对“我”的种种禁令比作“一根根丝带”,显然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比喻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该句的写作对象是“妈妈”,由上下文“她开始禁止我穿喜欢的衣服,禁止我化妆,严格监督我的饮食”“恨不得我吃饭睡觉时也在涂药”“将我勒得遍体红痕,几近窒息”可知,写出妈妈的这些做法给“我”的生活造成的压力和影响。结构上,因为妈妈的这些做法,引起了“我实在忍不住了,开始偷吃‘禁品’”“我一次次从“偷吃水果”中找到了久违的自由”的情节,因此,此句还有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关键句子分析。 B.有误。第②段还运用了语言描写。 C.有误。文中并没有提到因为生病导致味觉迟钝,“没有感觉到橘子的酸甜”是因为终于摆脱了妈妈的束缚,所以感觉到的“是一种自由的畅快”。 4.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和发散思维。 理解人物形象,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答题时,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即可。“妈妈却始终挂念着,思前想后,最后拽着我去皮肤医院”“妈妈站在一旁,立马拿出手机搜索哪些食物富含雄生素C,并将它们列出清单塞给我,让我背下来”“她开始禁止我穿喜欢的衣服,禁止我化妆,严格监督我的饮食”“她却恨不得我吃饭睡觉时也在涂药”写出妈妈关爱孩子;“她终于意识到,女儿和她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我和她逐渐达成了和解积极控制饮食,配合治疗”,写出妈妈通情达理;“最初她毫不犹豫地带着我去检查,到确诊后马不停蹄地为我更换一切生活用品,严格控制我的饮食,对我进行几乎苛刻的限制”写妈妈的尽职尽责。 谈启示,首先要理解文章和材料的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首先要理解文章和材料中体现的父母之爱。父母之爱是父母关心我们的表现,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学会和父母沟通,如文中的作者所做的一样,而不能像材料中的王某那样和父母对抗,那样的结果只能是相互伤害;其次,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感恩父母,在不理解父母做法的时候,如何和父母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既不会伤害亲情,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多些“无声的联系”

①春节过后,不少人回味,这几天只与亲人团聚,过得清爽,过得惬意。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也感到,这些年来人与人的交往就像潮水退去一样,渐渐地安静下来了。过去那种两天一小聚、三天一大聚,不是喝酒唱歌就是甩牌搓麻的现象少了,那种拉拉扯扯、勾肩搭背的喧嚣渐渐淡去,人们回到了平静和理性,人与人“无声的联系”多了起来。

②这是一种好现象,正所谓无声胜有声。过去那种热衷于“热线联系”,整天泡在一起推杯换盏,打得火热,走得很近,今天一个同学会、明天一个乡友会等,一言以蔽之,无非就是有所图。正如王通的《中说·礼乐》所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无声的联系”可以少些纷扰嘈杂,让心静下来、神定下来;少些“小圈子”“小团伙”滋长的土壤,让朋友间的关系纯净起来;少些精力上的分散,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用在工作、学习上。少些“热线联系”,多些“无声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密切。

③多些“无声的联系”,是一种静静的守望。“无声的联系”的可贵在于,无论是天涯海角,还是各奔东西,心却在一起,心心相印、守望相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地一心的守望,志同道合的默契,虽天各一方,但思想和心灵的沟通却始终不断。共同的志向、追求和品质,可以让人与人的交往精神高于物质,无形重于有形,虽远在天边却近在咫尺。

④多些“无声的联系”,是一种稳稳的守护。“无声的联系”并非冷漠无情,当他人身陷困境,能够雪中送炭,敢于挡风遮雨。明代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互相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郑少谷去世时,王子衡哀伤至极,为素未谋面的朋友千里奔丧。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平日看似平常,有事时却显非常,患难与共、肝胆相照,既给人力量,又让人温暖。

⑤多些“无声的联系”,是一种默默的守候。“无声的联系”不是忘却,也不是抛弃,而是把记忆和美好存放心里。宋代王安石与孙少述交情极深,孙少述离别王安石时,王安石曾写过一首《别少述》诗为之送行,字里行间尽显彼此间的真诚和友谊。后来王安石到朝廷掌了大权,有好几年孙少述同他没有来往,人们猜测两人之间有矛盾、合不来。等到王安石再度罢相而归、隐居山林,路过高沙,孙少述与其彻夜长谈,依依难舍。这种君子之交诠释出“无声联系”的一种魅力,不因久别而褪色,不因沉寂而荒芜。

⑥“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无声的联系”是一种“淡若水”的表达,逢年过节时,或身患疾病中,或挫折失意之际,一声问候、一句叮咛,都会如春风般温暖,似春雨般滋润。多些“无声的联系”,人与人的关系就多一份纯粹与干净,多一份清澈与明媚,多一份醇厚与朴实,人与人的交往就更加行得稳,走得远。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2日04版,作者徐文秀,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本文中心论点最恰当的概括是:人与人的交往要平静理性,多一些“无声的联系”。

B.第③~⑤段分别从“无声的联系”是守望、“无声的联系”是守护、“无声的联系”是守候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C.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具体论证了多些“无声的联系”,是一种默默的守候的观点。

D.第⑥段总结全文,号召我们要多些“无声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就更加行得稳、走得远。

2.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上一个事实论据,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才华横溢,但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好友诗人张籍一再给韩愈写信,规劝忠告,终于使他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B.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先后被贬,后来两人在长安久别重逢,经常吟诗酬和,演绎了一段友谊佳话。

C.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达四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结下深厚情谊。即便是人各一方,他们也相互牵挂与支持。

D.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则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情绪慷慨悲壮。

3.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述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苗族传统文化

①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起源于5000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来,由于战事等原因,被迫向西南方向迁徙,黔、湘等地便成了其聚居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苗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如服饰、建筑、节日文化等。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指出苗族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上的活标本”。苗族的服装款式众多、图案多样、颜色丰富并配有银饰。苗族服饰的图案不仅有花、鸟、虫、鱼、蝶等动植物形象,还有锯齿纹、同心圆纹,雷纹和云纹等表示祖先崇拜和图腾的形象,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人物画和岩画也有出现。黔西北妇女裙角绣上的三条横线表明祖先之前生活在黄河、长江和平原。“黄河”“长江”“洞庭湖”等图案也被使用于黔东南苗族服饰中,这些图案表明了苗族历史发展的轨迹。苗族服饰图案既包括记载祖先的战争迁徙图案,也有缅怀祖先的祭祀图案等。苗族叙事性服饰图案再现历史,成为苗族的“无字史书”,这种体现在服饰并穿在身上的“历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功能堪比文字。

③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苗族建筑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的人文历史价值。“吊脚楼”是苗族建筑富有特色的建筑形式,一般建于山坡或河岸边,以湘西凤凰古城吊脚楼最为典型。其充分利用水面空间,在河岸外悬挑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有些下面还有通到水畔的石踏步,极具地域特色。而湘西南的城步苗族吊脚楼,依山而建,设计巧妙。横屋和正屋配置合理,枋柱之间以木榫相扣。楼屋一般为四层,正屋顶层是天楼,用来置放杂物。最底层的下楼用于圈养禽畜,或者用来堆放柴草、粪肥。堂屋位于正屋中楼中央,左侧为茶堂,右侧为住房;横屋中楼通常为客房。正屋上楼为仓库,储放稻谷杂粮,摆放石磨、风车、谷桶等;横屋上楼为子女住房,外有走马栏杆,用于姑娘绣花、缝衣,也可观赏风景,对唱山歌。

④苗族传统节日是苗族节日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跟劳动生产活动相关的节日,主要是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活路节、赶秋节、开秧门、跳香会等;跟纪念英雄相关的节日,如:湘西苗区纪念苗族起义首领亚努的“四月八”;跟祭祀相关的节日,如:六月六、跳马节等;跟社交游乐相关的节日,如:七月七,樱桃会、上刀梯等。

⑤历史悠久的苗族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发展,具有传承民族历史的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苗族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如服饰、建筑、节日文化等。

B.苗族叙事性服饰图案再现历史,其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功能堪比文字。

C.湘西南的城步苗族吊脚楼,依山而建,设计巧妙,堂屋位于正屋中楼中央,正屋下楼为仓库。

D.湘西苗区的节日“四月八”与纪念英雄相关,是苗族节日文化的载体之一。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灿烂的苗族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B.第②段画线句主要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说明苗族服饰的文化价值,权威且富有说服力。

C.第③段“一般建于山坡或河岸边”中加点的词语“一般”不能删去,否则会影响原文的意思。

D.第②至④段分别说明了苗族的服饰文化、建筑文化、节日文化。这三个段落是并列关系,可以调换顺序。

3.请你根据上文有关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苗族最早的银饰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祟。古时苗民戴上银脖圈,据说能辟邪,确保合家平安。闻名遐迩的黔东南苗族大银角,其造型源自祖先蚩尤“头有角”的形象,旨在祭祀祖先,获得其保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银饰爱惜备至,奉若神明。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辉煌与气势。

(1)请说说苗族银饰艺术表现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2)妈妈去湘西苗族聚居地旅游,为小琪买回一个苗族的银手镯,说是有辟邪的作用。小琪认为是封建迷信,心理上并不接受妈妈的礼物。请你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

 

查看答案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阁,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虽改官不使去己。德佑元年,边事急,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

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节选自《宋史·陆秀夫传》,有删改)

(注释)①庭芝:即李庭芝,南宋名将。②亡:逃跑。③走:指逃亡。④殂(cú):死亡。⑤度:估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事,皆治/纳雅言(《出师表》)

B.庭芝上其/有仙则(《陋室铭》)

C.每事咨访始/三人,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D.天若未欲宋/多生怪柏(《三峡》)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相与立益王福州

A.皆以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万钟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C.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D.其一犬坐前(《狼》)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庭芝益器之,虽改官不使去已。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陆秀夫的人物形象。陆秀夫和诸葛亮,都有一个特点——“忠”,请你结合本文和《出师表》,谈谈对“忠”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中秋夜南楼寄友人

李群玉

海月出银浪,湖光射高楼。朗吟无渌酒,贱价买清秋。

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他乡此夜客,对景钱多愁。

(注释)①李群玉(约808~862),字文山,唐代澧洲(今湖南澧县)人,极有诗才。唐宣宗称赞其“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投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②朗吟:高声吟诵。③渌酒:美酒。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怀人诗,表达了诗人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之情。

B.本诗以景衬情,首联以乐景衬哀情,颈联以哀景衬哀情,正衬反衬相结合,彰显艺术魅力。

C.首联“出”“射”二字动感十足,形象地描绘出中秋夜月光的皎洁,诗人的视角在远近高低之间切换。

D.颈联借“鱼龙寂”衬托天气的寒冷,加上明月高悬,渲染了凄清冷幽的氛围。

E.尾联运用侧面描写,间接塑造出一个身在异乡的孤独游子形象。

2.该诗尾联中的“钱”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文学作品中不只有温情和童趣,还有冷漠和专制。对阿廖沙时好时坏的外祖父,在“我”兴高采烈要去看迎神赛会时勒令“我”背书的父亲,与女儿断绝关系的刘四爷,请分别指出他们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