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幸福靠奋斗,兴邦靠实干。“奋斗”的时代旋律贯穿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到团组参加审议讨论时,不论是作重要讲话,还是与代表委员互动交流,蕴含在言语间的,始终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
【材料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22次热情洋溢地提到“奋斗”二字。他这样阐释“奋斗”的深刻内涵: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奋斗”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与其说初三是一个做梦的季节,不如说初三是一个奋斗的季节,梦想着受到成功的青睐,必须得接受苦涩的洗礼。处于人生十字路口,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奋斗”的理解,(字数150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胸有“格局”立天地
徐文秀
①格局如何,往往影响乃至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行多稳,能干多大的事、挑多重的 担。正所谓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②格局,是胸襟、眼界的反映,也是格调、情操的折射。现实中,格局不大的人不少。有的不愿“仰望星空”,对瞬息万变的大势不敏锐,对已然变化的时机不在意,习惯于独处一隅、自弹自唱;有的心里少“一盘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算小账不算大账,固守狭小的利益藩篱,患得患失;有的平日唱高调、说大话,一旦碰到矛盾问题,尽显小家子气;还有的人格渺小、人品卑琐,说一套做一套,口言善身行恶……一些人出事、惹祸、闹笑话,甚至犯很低级的错误,往往肇因于格局太小太低。
③大格局的人,有一种“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封建士大夫尚且有此胸怀,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有家国情怀。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站在黄洋界哨口问战士,从这里你看到哪儿?战士回答,可以看到江西和湖南。毛泽东说,站在井冈山,还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一个自觉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人,视野和胸襟就宽,就能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以国为重、以民为重。只有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才会有“大气象” “大气魄”,才是有大格局的人。
④大格局的人,有一种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担当反映格局,格局决定担当。有的人把工作当事业、当生命,有的人则仅仅把工作当职业甚至副业。能把工作当成事业乃至生命的人,无疑是一种大格局。他们重任来了扛得起,压力面前扛得住,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改革的大潮中,在民族复兴的大路上,正需要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披荆斩棘爬坡过坎的凌云壮志。这种担当的品格,源自一份责任和使命,更源自一种自信和胆略。
⑤大格局的人,有一根“定海神针”。“笔底伏波三千丈,胸中藏甲百万兵。”格局之大,皆因胸中有大丘壑,心藏静气与定力。现在不少人缺的就是心静,总是心浮气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慢不下来也静不下来,一有风吹草动就手忙脚乱,管控不好内心的欲望。有大格局的人,心有“定盘星”,总能抵得住诱惑、耐住得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即便“万箭穿心”,也能“忍辱负重”,气定而神闲,让心灵“修禅打坐”。
⑥做一个有大格局的人,就是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大格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从点点滴滴开始积累。始终把责任举过头顶、把百姓装在心中、把名利踩在脚下,就能让自己的格局不断成长。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第②段说一说格局不大的人会有哪些具体表现?
3.第⑤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文章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①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院落里,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
②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不经意间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清香阵阵,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似有似无的幽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
③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地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④那是 1963 年的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⑤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人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 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 让大家写一篇作文。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 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⑦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许多年过去,这些“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 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⑧明年春风拂面之时,我还会在庭院那熟悉的角落搜寻蒲公英的倩影,而它也一定会 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
1.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对第①段划线句“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2.文章主要写蒲公英,为什么还两次写到白玉兰和海棠?
3.纵观全文,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怎样理解文章标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含义?
5.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在与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这些感悟又是怎样形成的。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东楼》许浑
(2)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李白
(4)三年谪宦此栖迟,_______________。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5)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范仲淹
(6)戍鼓断人行,_______________。《月夜忆舍弟》杜甫
(7)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 《水调歌头》苏轼
(8)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欧阳修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陈希亮,字公弼。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①表其闾②曰“三俊”。
迁京东转运使。潍州参军王康赴官,道博平,大猾③有号“截道虎”者,殴康及其女几死,吏不敢问。希亮移捕甚急,卒流海岛;又劾吏故纵,坐④免者数人。数上章请老⑤,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
(节选自《宋史》有删节)
(注释)①里人:乡里人。②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③猾:绰号。④坐:因,因为。 ⑤请老:告老还乡。⑥腐败:谷物受潮霉烂。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治钱息∕三十余万 B.里人∕表其闾曰“三俊”
C.仓粟∕支十二年 D.有司∕惧为擅发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1)悉 _______________ (2)数________________ (3)身 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希亮移捕甚急,卒流海岛。
(2)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
4.文章写了陈希亮哪几件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书边事
〖唐〗张乔
调角①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②,白日落梁州③。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调角:吹角。②青冢:这指汉朝王昭君的坟墓。③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省境内。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将吹角折断,征人靠戍楼,边塞百姓安居乐业,一沠祥和的景象。
B.颔联虚写昭君墓被春风吹拂,同时描写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C.“青冢”指汉代王昭君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事迹联想到当前边关的安宁。
D.全诗抒写诗人在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B.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
C.颈联通过“无”和“有”、“兵”和“家”的对比,突出了边关地区的安定。
D.尾联运用对偶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