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解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世园会的办会理念是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

下列解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世园会的办会理念是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解说:“世园会”“让”“与”依次是名词、动词、连词。

B.文化消费    嫦娥奔月    高峰论坛

解说:这三个词语都是偏正短语。

C.剪纸艺术是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一把剪刀就能把花虫鸟兽刻画得容光焕发。

解说:这个句子中“容光焕发”一词运用不当,应换成“栩栩如生”。

D.今天的人民海军正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海军屹立东方”。

 

B 【解析】 A.考査词性,需要学生对词性有较强的辨析能力。“世园会”属于名词,“让”属于动词,“与在这里属于连词,A项正确; B.考查短语结构。“嫦娥奔月”是主谓短语; C.考查词语使用。“容光焕发”指脸上放出光彩,形容精神饱满或身体健康,“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这里形容剪纸艺术,用“栩栩如生”,C项正确; D.提取句子主干。句子的主语是“海军”,谓语是“屹立”,宾语是“东方”,因此,该句主干是“海军屹立东方”,D项正确;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fēn)     见(piě)    如坐针zhān

B.维(qiān)    默(jiān)    恹欲睡(yān

C.镜(léng)    偻(gōu)    身其境(lín

D.对(jiào)    难(jié)     重其事(zhèn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阅读的最佳时机应该是早晨:耳根清净,满目鲜活,书卷在握,清风徐来,舒适惬意。沉浸书里,或作吮指状,或凝神屏息。看到妙处,或拍案叫绝,或shǒu wǔ zú dǎo;读到悲情,双目红润,泪眼婆娑;①_______。真正的阅读就应该是这种禅定的状态,任尔东南西北风,手握册页,我自kuī rán bú dòng。文字在精神的外围蒙上了一层金刚罩,②_____________。

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是一天中最______的时间,它不似午的_____,夜的______,却是阅读记忆的绝佳时机。几十年来,晨读的确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今后我仍会一如既往,一以贯之。正所谓:书山有路“晨读”为径,学海无涯“坚持”作舟。

(1)根据拼音,用正楷规范、美观地在田字格内书写相应的词语。

                shǒu wǔ zú dǎo                                  kuī rán bú dòng

   

(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空荡    灼热    畅快    B.畅快    灼热    空荡

C.畅快    空荡    灼热    D.空荡    畅快    灼热

(3)将下面两个句子,还原在文中①②处,正确的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A.管他外面风雨琳琅,翻开书,满目都是晴天

B.读到谐处,抿嘴微笑,喜上眉梢

 

查看答案

半命题作文。

一把伞,撑起的是一份情怀;一棵树,挺立的是一种高度;一张纸,书写的是一个世界……敞开胸襟,渺小与平凡之中,蕴藏着天地的博大。

请以“      小,天地大”为题目,写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查看答案

命题作文。

请以“忽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杷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折柳”与古人送别的习俗

倪方六

①如果评选古代最有名的“送别”,唐朝诗人王维送别友人元二无疑应名列前茅。王维在渭城客舍中设宴,请即将远行的元二喝酒,还写下了著名的离别名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王维请酒送行,古谓“饯饮”,是古代最为常见的一种送别方式,至今仍流行。这种送别方式一般在远行者上路前举行,最早源于先秦时已流行的一种叫“祖”的风俗。所谓“祖”,原本是出行时祭祀路神的行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称:“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后来干脆将送行喝酒称为“祖”,东汉学者郑玄即称:“将行而饮酒,曰‘祖’。”

③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叫“祖”,因此把送行称为“祖送”。“祖送”颇为讲究,有一套成熟的程序。一半多设宴送行,又称“祖饯”, 这种送别方式在唐朝的文人中间特别盛行,李白的《留别金陵诸公》一诗,记述的就是他当年离开金陵时友人在白下亭为他送别的情况:其中几句是:“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欲寻庐峰顶,先绕汉水行。”其实,只要有朋友远行,不论是游玩、回乡,还是赴任、卸任、远征,古人都会“祖”一下。

④出发前,送人者会把远行人一直送到路口,并要折枝相送。所谓“折枝”,就是折取路边的树枝、花草什么的,送给远行人,虽然是随手之物,但“礼轻情意重”,寓意深刻。在春季送别,最流行的是“折杨柳”。“折杨柳”是古代社会生活中最有格调的风俗之一,这种风俗是怎么产生的?

⑤“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本身均有关系。柳树是中国古老的原产树种之一,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树的主力树种之一,路边、河畔都可见到柳树。古人送别亲友,从路边生机盎然的柳树上折一枝柳条相送,就是希望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随遇而安。

⑥折柳送别与古人的辟邪诉求也有密切的关系。对远行亲友最好的祝语是“一路平安”,但路途艰险,难免会遇到麻烦,古人认为这是邪气侵扰,路鬼作祟,如何辟邪驱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带上辟邪物。桃枝、柳枝等在古人眼里皆具驱鬼功能,南北朝已有插柳辟邪风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柳》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所以,送别时折柳寓意很明白,就是祝远行人路上平平安安。

⑦细究“折柳送别”的源头,或许在先秦。先秦时杨柳已与出行有了文学上的关联,被赋予了一种感情。《诗经小雅》中有一首《采薇》诗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⑧“折柳送别”流行于汉代,记录汉代都城长安和畿辅地区地理状况的古籍《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城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霸桥即灞桥。因为当时送人一般送至灞桥分手,其情其景往往令人肝肠寸断。南北朝时期,“折杨柳”之俗已风行各地。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折杨柳》有句:“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隋唐时期,“折柳相送”已成为古代中国文人赠别的普遍现象。因为折柳相送盛行,在当年送别最集中的灞桥,附近的柳树条都被随手折光了。为此,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其七)呼吁:“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⑨古人喜欢攀花弄草,所谓“攀花”,就是采折花朵。宋代王安石《杖策》一诗中有“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弄草兴常新”的句子。攀花送别之俗起源于何时?准确时代一时也难以说清,至少在唐朝已颇为流行。李白《江夏送张丞》亦称:“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

⑩攀花送行在唐朝为何能流行开来?与其时花卉消费习惯的形成有极大的关系。在唐朝,卖花与买花都很平常。唐戴叔伦《送吕少府》诗称:“共醉流芳独归去,故园高士日相亲。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从诗中看,当时由于路边没有柳树,戴叔伦便随手折了桐花送给远行的友人。

桐花即梧桐树花,它的开花周期与柳树发芽长叶相近,古人很早就作为农历三月的物候特征记录了下来。中国最早的农书《夏小正》中已有三月“拂桐芭”的说法,意即三月份桐树花开了,因为花期在清明前后,古人将之视为“清明之花”,与“杨柳依依”,成为这一时节的共同风景。

但古人送别并不一定就是送桐花,梅花、牡丹、山茶花,桃花、杏花,樱桃花甚至不知名的野花只要随手可摘,都可以送。如唐代诗人元稹曾用樱桃花送别,其《折枝花赠行》诗写道:“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

需要强调的是,折柳和攀花如今都属不文明行为,本文只是介绍一下古人的送别习俗与文化而已。

(选自《南国都市报》2016年5月31日,有改动。)

1.古人的送别习俗有哪些?

2.选文⑦⑧两段内客不可调换?为什么?

3.选文第⑧段面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树原产中国,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是行道树的主要树种之一。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由此诗可见先秦时杨柳已与出行有了文学上的关联。

C.桐花被古人视为“清明之花”,它与“杨柳依依”成为清明前后的共同风景。

D.古人的送别习俗是一种文化,寄寓着对行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一路平平安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