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修葺(qì) 濒临(bīn) 风雪载途(z...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临(bīn)      风雪途(zài

B.)      异(chà)      春寒料qiào

C.落(duò)     伏(juǎn)     随机变(yìng

D.)      狼)       长途跋shè

 

C 【解析】 C.“蜷伏”的“蜷”应读“quán”,属于形声字误读。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目二: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段尘封的往事,当想起那段往事时,就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因为那段美好的时光里遇见了一些人或经历了一些事,那人、那事、那物如春日的暖阳,如和煦的春风,令我们温暖与欣喜。

请以“你是我心中的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如选择题目二,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

(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奖励2分)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题目一:卡耐基说:“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是动手清理手边实实在在的最具体的事情。”不论多么浩大的工程,都需要一砖一瓦垒起来;不论多么远大的理想,都需要一步步实现。要实现目标,就应学会分解目标。

请以“分解目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奖励2分)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昊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精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炼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年04期)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述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若给选文第⑤段增加一个事实论据,下面两个例子哪一个合适?选出来并说明理由。

A.邓小平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三起三落,经历巅峰到低谷的巨变也能淡然处之,正是巨大的折磨造就了一代伟人。

B.鲁迅是善于挤时间、支配时间的勤奋者,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后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又开始工作。

5.读了选文后,在如何应对困难方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用“面粉”修复牙齿

①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牙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主要的牙齿疾病就是牙齿缺损。造成牙齿缺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龋齿,其次为外伤,磨蚀、酸蚀等。修复方法可根据牙体缺损情况和使用材料情况,选用树脂修复、全瓷修复、烤瓷修复等。可以采取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拔牙、补牙、种植假牙等,但这些方法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耗时费力、花费不菲。有没有更简便的办法治疗牙病?再生医学材料的出现为此带来曙光。

②最近,一项获得中国专利银奖的再生医学材料展示出美好的应用前景。所谓再生医学,是指利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开发用于替代,修复改善或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技术,其技术和产品可用于因疾病、创伤、衰老或遗传因素所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再生治疗。基于这种研究方向研究出的用于牙齿修复的再生医学材料,会给现在传统的口腔疾病治疗方法,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③这种再生医学材料外貌朴实,长得像司空见惯的“面粉”。可这面粉来头不小,可别小看它,它是由纳米级的颗粒组成。研发团队成员仇越秀博士告诉记者,人体的软硬组织其实是三维网状结构,组织受损后如何恢复是一个世界难题。她所带领的团队瞄准这个方向,历经上万次实验,成功研制出这种高科技再生医学材料。在显微镜下,这些再生医学材料颗粒表面看起来就像马蜂窝状的孔洞,其内部也布满密密麻麻但大小均匀的孔洞。孔洞虽小,它们的表面积加在一起却非常巨大,100克材料的孔洞面积相当于5个足球场大小。

④这些细小颗粒的基础材料是硅、钙,磷:硅元素通过植酸改变前驱分子结构,将硅键有序排列,形成和人体组织接近的三维网状细胞支架,诱导细胞的键合,修复、再生,形成和原来一样的组织。这些细小颗粒材料进入牙齿表面缺损的地方后,快速吸附口腔中的唾液,唾液与材料孔洞表面均匀地发生反应,生成了人类牙釉质的主要成分,这种成分是人体内最坚硬的部分。它们像一块块“质牌”一样密集附着在牙齿表面,随着材料使用时间的延长,这些“盾牌”和原来牙齿表面牙釉质形成的保护层长成一体,和人类自己生长的牙齿几乎一样,实现了牙齿的永久性修复。目前,这种材料已经在北京的14家大医院试用,成功地为近500人修复了牙齿。

⑤再生医学材料pH值在人体内稳定,不会对细胞和其他接触组织有过敏刺激和毒性伤害。团队牵头人胡方表示,再生医学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方向。该材料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可应用于骨骼和软组织修复3D骨骼打印、人工骨头、可降解心脏支架、人工角膜修复创伤愈合、疤痕修复等十多个领域,而每一个领域的应用都可以形成一个广阔的产业链,产值可达上千亿元。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25日,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再生医学材料修复受损牙齿的过程。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牙齿疾病常规治疗方法有补牙,拔牙,种植假牙等,这些方法既耗时费力,又给患者带来痛苦。

B.用于牙齿修复的再生医学材料外貌朴实、形似“面粉”,是由纳米级的颗粒组成,我们能直接看到材料颗粒表面马蜂窝状的孔洞。

C.再生医学材料pH值在人体内稳定,不会伤害细胞和其他接触组织,也不会有过敏性的刺激,这为它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D.本文采用逻辑顺序,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再生医学材料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解华石

①林林在柳树村小学念四年级,学校离家有三四里地,半路上要经过一片人工幼林地,这片幼林被命名为“少年林”,林林每天路过这儿,都要看看和她一起成长的小树。这一天,她这个小值日生打扫完教室,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往家里跑,头上用红头绳扎起的两条麻花辨儿,一甩一甩的,就像舞蹈中那个采蘑菇的小姑娘。

②快到“少年林”了,林林突然发现,一群羊跑到了“少年林”里。“哎呀,不好!羊在啃小树呢。”林林把书包往地上一,飞一样进“少年林”驱赶羊群。

③“是谁放羊不看着,把小树都给祸害了?”林林一边赶羊,一边大声喊着。可是,直到林林把羊全赶出“少年林”,也没见放羊人的人影,林林瞧着那些被羊啃得缺枝少叶的小树,难过极了,嘴里嘟囔着:“这个放羊人真可恨,撒开羊就不管了,我非得告诉林业站的王叔叔处罚他不可。”

④这片“少年林”是村里的叔叔、伯伯们带着少先队员精心栽植的,现在个头儿长得几乎和林林一般高了,这些小树是清一色的落叶松,就像学校里上早操的小朋友,齐刷刷地站在离林林上学的路不远的山坡上,现在小树那嫩绿的针叶儿,一撮儿一撮儿地吐了出来,如同一双双绿色的眼晴,向过路的人们微笑着。林业站的王叔叔说:“这林子再有20年就能长成栋梁之材了。”

⑤林林越想越难过,她反复数了好几遍,一共损坏了27棵小树,她准备把这一情况报告给王叔叔,可放羊人是谁呢?林林一边想一边看,一眼看见被她驱赶到不远处的羊群里有一头长着长犄角、脖子上用红布条系着一串铜铃的头羊,不由得心里一紧,这是爷爷放的羊呀!他到哪儿去了呢?林林打心眼儿里埋怨起爷爷来……

⑥正这会儿,爷爷从山口转出来了,他右腋下央着件薄棉袄,绊绊磕磕地向羊群跑去。林林见了,气呼呼地追上去,从后边一把将爷爷夹着的棉袄拽下来扔在地上,两只手往腰间一叉,站在那里。爷爷没提防,被拽了个趔趄,险些跌倒,他回头一看是林林,就说:“你这孩于,怎么这么大气儿?”林林一见爷爷那模样儿,又生气又想笑。爷爷的脸上、鼻子上、下巴上尽是一块一块的黑灰。

⑦“爷,你干什么去了,羊把‘少年林’都啃了。”

⑧爷爷忙回身看“少年林”,“哎呀呀,怪爷爷,啃了多少?”

⑨“27棵。”林林板着脸回答。

⑩爷爷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林林,咱们先赶着羊回去吧。”

(11)“爷,你这就想逃掉吗?”

(12)“那你看还能怎么办呢?”

(13)“爷,你不是总告诉我要爱护树木吗?以前你看见谁损坏树木总是批评人家,又让人家去林业站赔偿,这回自己损坏了树木就不赔偿了吗?”

(14)爷爷一边听着孙女的批评,一边拍打着身上的灰尘说:“林林批评得对,爷爷一定注意改正。”爷爷把“改正”两个字说得很重,“走,我们先回家,等会儿去林业站按章赔偿。”

(15)晚上,林林带着爷爷给的135元钱,去林业站找王叔叔。

(16)“王叔叔……”

(17)没等林林把话说出来,王叔叔便问道:“你爷爷在家吗?我正想去找他呢。”

(18)“在家,爷爷说今儿太累了,等明儿个他来向您作检讨。他的羊群损坏了27棵小树,这是135元钱,作赔偿费。”林林把钱递给王叔叔。

(19)“林林,你知道爷爷的羊群为什么跑到‘少年林’里去了吗?”

(20)林林摇头:“不知道,”王叔叔笑起来,拍着林林的肩膀说:“傻丫头,这次不但不能罚你爷爷的钱,我们林业站还要奖励他呢。”

(21)“还要给奖,为什么?”

(22)“林林,今天南山有个人在林子边上烧纸,一股风把火刮到林子里去,亏着你爷爷看见把火扑灭了,要不是你爷爷扑救及时,那满山的人工林就全烧掉了。”

(23)林林听了王叔叔的话,想起了爷爷脸上的黑灰,不由得脸上热辣辣的。林林想了想,觉得135元钱还是要给王叔叔,不管什么原因,27棵小树终归是损坏了,老师说过,一个人的功过不能相抵。林林揉了一下眼睛,诚恳地对王叔叔说:“王叔,那羊是爷爷放的,它们啃坏了树,还是要赔偿的,用这钱去买树苗,再把它们栽上,爷爷说,他还要和我亲自去栽呢!爷爷扑火,那是应尽的义务。”

(24)林林丢下钱,撒开腿飞快地跑了。

(25)王叔叔捧着那沓钱追出门去:“林林——林林!”

(26)但,林林已经跑远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林林为“少年林”做了哪些事?_

2.结合语境,品味选文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林林把书包往地上一,飞一样进“少年林”驱赶羊群。________

3.请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1)不由得心里一紧,这是爷爷放的羊呀!他到哪儿去了呢?林林打心眼儿里埋怨起爷爷。

(2)爷爷的脸上、鼻子上、下巴上尽是一块一块的黑灰。________

4.请从下面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选文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

A.爱心好少年         B.少年林           C.以身作则的爷爷________

5.选出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第①段总领全文,交代了主人公林林和故事发生的背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第④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年林”生命力的旺盛。

C.第(25)段中,一个“捧”字不仅形象地表现出钱的零散,还直接表现出王叔叔对爷爷的认可。

D.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是全知视角,表现出林林和爷爷对“少年林”的爱护。

6.文章中爷爷为了扑救山火,无暇顾及羊群导致“少年林”被破坏,爷爷是否应该为这件事而赔偿呢?谈谈你对看法。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