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渐渐地,我懂了”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③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甘肃某校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以“走近甘肃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在甘肃会宁地区实现的,由此形成了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统一、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
(材料二)作为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曾驻足停歇过的千米老街,宕昌哈达铺红军街是红军长征途中走过后原貌保存最好的街道。人们亲切地称这条街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
(材料三)兰州市的革命遗址多形成于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陇南市、白银市的革命遗址多形成于红军长征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张掖市的革命遗址多形成于红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时期。这些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元素突出,具有历史及现实意义,其中所积淀、包容的道德精神、人生目标、理想信念、思想情怀堪为宝贵的财富。
(材料四)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是1980年依据旧址建立起来的兰州市唯一的革命纪念馆。这是一座普通的旧式四合院,院内房屋建筑均为木质棋盘芯仿古窗,里三院,青砖房脊,具有典型的兰州民居风格。
(材料五)甘肃红色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比如,剧种中有话剧、评剧等,也有甘肃本地固有的秦腔、眉户、鼓子等。于陇东地区,创作的《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一大批革命歌曲,已成为全国流行的经典歌曲。
(1)分析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两个结论?
(2)明明参加本次活动后,想将这些材料分类归档。请你根据提示帮助明明将这些材料分类。(只填材料序号)
①红色旅游资源:
②红色文化:
(3)现如今,很多中学生认为红色文化离自己太过遥远,没有必要去重温、学习。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根据上述材料,谈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二①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②月,愁听清猿③梦里长。
(注释):①魏二:作者友人。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②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泛指今湖南一带。③清猿:即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清猿。
1.本诗前两句____(写作手法),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为友人魏二饯行,环境优美,气氛温馨。首句“____”二字暗含离别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④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⑤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⑥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④明:清楚,明白。⑤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⑥察:观察,仔细看,明察。
1.解释加点词语。
(1)孰视之____
(2)闻寡人之耳者____
(3)王信之乎____
(4)寡人疑之矣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坐谈/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B.孰视之/寡人信之
C.窥镜而自视/而议臣者过于三人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4.(甲)文中邹忌面对不同人的赞美,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可见他身上具有哪些品质?
5.(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庞葱的劝说方式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昊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精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04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论述如何“折叠”自己的?
3.请分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下面这组句子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A)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
(B)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能达到63%。
5.下列两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第⑤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体操名将李宁,卸下奥运冠军的光环,选择了未曾涉足的领域,经历艰难困苦,终于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
(材料二)马云放弃当教师的机会,选择到高尖端的电子行业去打拼,受尽磨难,才创造了阿里巴巴的今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好人
爱玛胡
①要过春节了,门诊的病人却一点儿不见少,大多是想趁年前看病开点儿药,说白了就是觉得过年上医院晦气。
②我屁股不挪窝地一直看病到下班时间,眼看门口没有病人了,隔壁诊室传来锁门的声音。我站起身,伸伸腰和脖子,准备洗手下班。
③刚关了电脑,门口一个人影一闪,又晃了回来。那是个60多岁的男子,貌不惊人,穿着旧棉服,手里还拎个大行李包,看上去沉甸甸的。
④他拿着挂号单问我:“看病在这里吗?”我说:“下班了,去急诊吧。”看他脸色不好,我想:只当做个好事吧。接过挂号单,我把电脑重新开启,说:“算了,我给你看完病再走吧。”他有点儿局促地跟我道歉:“耽误您时间了。”他坐下,把包放在双腿间,夹得紧紧的。
⑤原来,他刚刚在开车时突然感到心慌,心跳得很快,当时人就快要晕过去,眼前一片糊,出了很多汗。亏他还晓得把车开到路边停下。
⑥他坐着歇了会儿,感觉好些了,抬头发现正巧在医院旁边,就挂了个号。我一听大概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于是检查了血压、心跳,开检查单:“你应该是心律失常了,去查血、做心电图。我估计你得住院。”
⑦他一听就急了,双手直挥:“医生,我不住院,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
⑧怕住院的病人不止他一个,我说:“不管住不住院,检查你总要做,那样我才知道该开什么药给你呀。”
⑨他觉得有理,接了单子,拎包要走。
⑩我说:“心脏不好还拎着重物满楼跑,出事我可负不起责任。包就搁这,没人拿你东西,我帮你看着。”那包的四角都磨得起毛了,能装什么好东西!老人就是这样,啥都当宝。
⑾他犹豫了一下,把包放下,走了。
⑿我起身把他的包踢到桌子下面,别说,还挺沉。我上了个厕所,刚晃回来,他就进门了,手里拿着报告——果然是心律失常,还好没有缺血。
⒀劝他最好留院观察,哪怕一两个晚上也好,否则万一在高速路上或者哪里发作了怎么办?但他还是坚持只开药不住院。他说他有事,要宽限两天,已经打电话叫人来接他了,路上不会出事。
⒁强求不得,我开好药方签好字,递给他时问:“什么事比命金贵呢?我搞不懂你。”他说:“医生,你不晓得,我带了一二十号人做工程,年底好不容易才结清账,一百多万在包里,我要赶回去给大家发工钱,好过年。”
⒂一百多万?一百多万什么?我傻了,指指桌下的包,他点点头。我脑海中闪现出各种拖欠工钱、被跳楼索薪的黑心老板的新闻报道,脱口而出:“你真是个好人呀!”又说,“那你可千万注意,一忙完就要看病,好人要活长一些。”
⒃这时,接他的人来了,弯腰从桌底把包拽出来。
⒄我说:“你心也真大,一百多万就交给不认识的人管。”
⒅他冲我笑道:“我知道你是好人。”
⒆我想起我到处晃悠,把一百多万就孤零零地撂在那,真是汗哪。
(《读者》2019年第2期,有改动)
1.“包”是全文的线索,请根据第③~⑯段的内容,将横线上的情节补充完整。
男子提着沉甸甸的大行李包站在门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男子的人将包从桌底拽出
2.文章三次提到“好人”这个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3.细读第⑮段,揣摩“我”当时的心理,补写出心理活动。
4.文中的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5.文章中有“我”和“男子”两个人物,你认为谁是文章的主人公?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