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微公益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微公益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把这种平民公益叫做“微公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暖意。

②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能力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八十多岁的甘肃老人陈尚义靠捡垃圾的微薄收入,二十多年收养了45个弃婴;天津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惠及学生三百多人;新疆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靠烤羊肉串的收入,八年中资助贫困学生上百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大地上的一粒粒微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渺小,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诠释良知。他们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和崇高。

③发起“微公益”行动的民间组织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他们以爱传爱,以善扬善,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个人的想法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意识的时候,当个体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它的影响就会变得巨大而深远。

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早已深深融进我们的血脉,成为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困惑。他们看不到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在他人需要帮助、遇到危难时态度冷漠。其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微公益”,____________。

⑤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必将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文章第①-④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

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字),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8字)。

3.请在第④段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

 

1.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 2. 示例:(首先)明确“微公益”的概念, (其次)从个人和民间组织角度论证“微公益” 的意义, (然后)指出当前倡导“微公益”的原因 3.示例一:人人皆可为,关键在于有无此心 示例二: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看你做不做。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分析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等位置。本文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最后归结出了中心论点: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对论证思路的梳理,其实是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梳理,做这类题先划分文章的层次,然后总结层意,再加上首先、然后、最后这类用语即可。本文第①段给“微公益”下了定义,第②段举例论证了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第③段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论述了发起“微公益”行动产生的“正能量”不可低估;第④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第⑤段归纳出中心论点,并预示了将来“微公益”发展的前景。可据此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仔细阅读选文,理解选文的内容,再结合题干要求,找到相应段落,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根据要求答题。重点阅读第④段,根据主要内容概括总结段意,归纳“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关系。孟子这句话意思是:是你自己不想去做,而不是能力不够做不到。所以,这里要扣住“能做”和“愿做”来表述。所填内容要合理通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散的炊烟

唯一不变的是炊烟。

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

炊烟可以自由散去,但根是散不去的。它的根无处不在,在故乡的天空中,在故乡的大地上,在那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下,在一块鹅卵石与另一块鹅卵石的缝隙里。

天空是不会散的,大地也不会散,就像母亲,那么忠贞,那么坚韧,在游子的心中,在鱼尾纹的最深处。

就是那一地的炊烟哟。从树梢上绕出来,从房脊上站起来,爬上草垛上的几片枯叶,轻轻淡淡地笼住天空的几声鸟鸣,然后就走了。

只留下鸟鸣,只留下草垛,只留下房脊,只留下树梢。

还有母亲,还有一村的房子。就像我一样走了,走得缠绵悱恻,走得荡气回肠,走得脚底越来越虚,越来越浅。我知道,这是我和炊烟所无法把握的,因为我和炊烟都把根丢了。把根丢在了村庄。

其实,只要我摸着炊烟回去,我就会找到我的村庄,我的房子,还有那一地的鸟声,还有站在大门口,手搭凉棚,向远方遥望的白发苍苍的母亲。

我无法活得像浮萍一样潇洒,它可以连根都不要,但是我无法做到。

九岁那一年,母亲让我好好学习,她手指炊烟,她说人活着就要像这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那一年我就记住了炊烟,记住了头顶湛蓝的天空,记住了母亲的话,记住了炊烟的方向。于是,我就发奋读书,我知道自己很笨,但我仍坚韧不拔地向前走,冥冥之中被一种东西手臂一般地召唤着。

后来,我就考上了。后来,我就游走了,就像一缕炊烟一样,从村庄的上空,从母亲的眼神里,从我所钟爱的鸟声中,游走了。

从此,我在村庄的那一片天空的背影里,寂静地消失。

但草垛上的一片枯叶,自家院里的一块土坷垃,以及村旁近头的一棵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悄悄地扔一些东西过来。咔的一声,打得我生疼。解开上衫,我发现,打疼我的全是乡愁。

一缕缕飘得太远的炊烟,远过了母亲呼唤的声音,远过了村庄的温暖,远过了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

从村庄走出去,你就是在漂泊,你就注定是在漂泊了。走自己的路,却是在别人的土地上,说自己的话,却包围在陌生的方言中,除了被村庄捂热的心,你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融化,被异地的风,被异地的水。可是,我却无法学得像浮萍一样,可以随遇而安,可以随意地在一处地方驻扎下来,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的家园。

所以,我还是村庄的,我只能是我的村庄的。

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炊烟哟。

(选自北方文艺出版社《生活对爱的奖赏》一书)

1.文章前五节,抓住了炊烟的什么特点写的?有什么象征意?

2.文中第十节,母亲手指炊烟向儿子诉说的一段,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文中两次提到没有家、没有根的浮萍,其用意是什么?

4.“但草垛上的一片枯叶,自家院里的一块土坷垃,以及村旁近头的一棵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悄悄地扔一些东西过来。”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结合全文,试分析结尾句“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炊烟哟”的作用和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 游 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雨断桥人不渡”中“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3.“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范仲淹是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予作文以记之______          (2)朝夕阴______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4.当代作家汪曾祺在他的一篇评论本文的文章中说:“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你认为文中哪“一言”成为了“天下法”?结合文章谈一谈作者何以能成为“百世师”?

 

查看答案

建国 70 年,祖国日新月异,人民当家做主,生活蒸蒸日上。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祖国河山竞秀;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1)何处望神州?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__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4)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反映他虽在困境中却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中,诗人用比喻手法暗示社会不断发展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鱼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论点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