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目一:风景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抄袭;不少于 700 字。

题目一:风景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抄袭;不少于 700 字。

 

范文 风景 曾想做一个衣袂飘风的人,于月白风清中浅斟低唱,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曾想做一个银毫轻点的画家,于天朗气清中纵情山水,自在天地,随手点染,便是一卷汴梁。曾想做一个转轴拨弦的琴师,于塞上风沙中任风吹拂,关山有情,随手拨弄,便道出一生路途。 词章、画卷、音乐,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于此,自是最最动人的风景。 诗 烟雨中南朝四百八十寺依然屹立,断桥边红药黄花暗香如故,人面桃花不知何处,晓风残月仍伴杨柳,哀怨的风景令人心伤。在这诗的风景中,苏东坡于赤壁之上,伴江上之清风,高歌大江东去,叹人生如梦;柳三变于长亭古道,冷落清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李清照寻寻觅觅,于憔悴黄花之间,听梧桐更兼细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诗中的风景,为何总是抹上一层淡淡的哀愁?让人心伤,又让人心醉。 画 是谁轻点银毫,画一树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的意境跃然纸上;是谁巧用丹青,一丛翠竹伴青石而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傲骨流露。是谁的《仕女图》唐衣飘飞,体态丰腴而不失婀娜,尽显大唐盛世?又是谁的《清明上河图》车水马龙,尽显大宋汴梁物阜民丰的繁华? 画中的风景,灵动,飘逸,令人神思飞扬,思接千载。 乐 是谁轻弹琵琶,是谁在抚弄古筝,又是谁在轻拉着如泣如诉的二胡?琴声悠扬,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风景的画卷。琵琶激昂,是《阳关三叠》吧,夹着塞北清冷凛冽的风的声音,仿佛让人看到了阳关古道依依惜别的场景。羌笛悠悠,是《梅花落》吧,随着关外的风沙,伴着弥漫的乡愁,一夜之间,洒满关山,仿佛让人看到梅花点点,心香瓣瓣的江南。二胡悠扬,是《二泉映月》吧,一个瞎眼的艺人,在冷寂的城市,荒凉的街道,踟蹰独行,感受着秋般的人情。 音乐中的风景,如诗如画,怡人心神又撼人心魄,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诗、画、乐,唯美的风景,伴人走过千年。而如今,许多人却只注重物质享受,诗不再传诵,画不再高悬,乐不再演奏,只充斥了低级趣味的歌曲和小说。试问风景不再,让我们又何处栖居? 生活不能苍白,不能缺少了这唯美的风景,让我们重拾那书卷,品味那古代的书香;重悬那古画,重谒那山水奇景;重奏那袅袅古音,沉浸其中,你会发现,身边多了无数风景,而你,一旦融入其中,亦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解析】 本题是命题作文。“风景”这个词语内涵丰富,其含义有两个层面,一是自然界的风景,如田园风光、校园风景、家乡美景、四时之景等;一是精神层面的风景,即指好的社会风尚、精神品质、文化等等,涉及层面宽泛,有着比较广阔的写作空间,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情,利于考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抒写自己的真性情。学生在写作时,选取一个真正有意义的话题则至关重要。该题命制的目的是引导我们能用眼睛去仔细观察生活用心去认真感受生活,在平凡普通中感受到最美的风景。其实只要留心生活,身边处处有风景:天真烂漫的童真,是一道风景;助人为乐,是一道风景;辛勤的身影,是一道风景;埋头苦学,是一道风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是一道风景……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去表达对风景的感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姓名,不仅代表着我们的身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请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不同年代的姓名及用意。

第一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富贵、冯有财、谢满金

用意:对物质财富的向往。

第二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马约翰、赵安娜、杜丽莎

用意:对外来文化的仰慕。

第三组(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孙多思、王笃志、刘致远

用意:对求知修身的追求。

材料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之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

(1)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这三组姓名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2)请联系材料,将下面句子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古人的名与字,有意思相近的,如_______ ,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3)请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姓名文化的认识。字数 100 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大雪下的正紧,(    )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房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1)选文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 。

(2)语段中“______”处是主人公的名字。本段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此回目的主要情节内容是_____________

(3)选段主要运用环境描写,暗示主人公遭受到的迫害和艰辛。请你试着再写出一件和主人公相关的事例。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微公益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把这种平民公益叫做“微公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暖意。

②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能力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八十多岁的甘肃老人陈尚义靠捡垃圾的微薄收入,二十多年收养了45个弃婴;天津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惠及学生三百多人;新疆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靠烤羊肉串的收入,八年中资助贫困学生上百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大地上的一粒粒微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渺小,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诠释良知。他们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和崇高。

③发起“微公益”行动的民间组织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他们以爱传爱,以善扬善,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个人的想法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意识的时候,当个体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它的影响就会变得巨大而深远。

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早已深深融进我们的血脉,成为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困惑。他们看不到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在他人需要帮助、遇到危难时态度冷漠。其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微公益”,____________。

⑤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必将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文章第①-④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

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字),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8字)。

3.请在第④段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散的炊烟

唯一不变的是炊烟。

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

炊烟可以自由散去,但根是散不去的。它的根无处不在,在故乡的天空中,在故乡的大地上,在那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下,在一块鹅卵石与另一块鹅卵石的缝隙里。

天空是不会散的,大地也不会散,就像母亲,那么忠贞,那么坚韧,在游子的心中,在鱼尾纹的最深处。

就是那一地的炊烟哟。从树梢上绕出来,从房脊上站起来,爬上草垛上的几片枯叶,轻轻淡淡地笼住天空的几声鸟鸣,然后就走了。

只留下鸟鸣,只留下草垛,只留下房脊,只留下树梢。

还有母亲,还有一村的房子。就像我一样走了,走得缠绵悱恻,走得荡气回肠,走得脚底越来越虚,越来越浅。我知道,这是我和炊烟所无法把握的,因为我和炊烟都把根丢了。把根丢在了村庄。

其实,只要我摸着炊烟回去,我就会找到我的村庄,我的房子,还有那一地的鸟声,还有站在大门口,手搭凉棚,向远方遥望的白发苍苍的母亲。

我无法活得像浮萍一样潇洒,它可以连根都不要,但是我无法做到。

九岁那一年,母亲让我好好学习,她手指炊烟,她说人活着就要像这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那一年我就记住了炊烟,记住了头顶湛蓝的天空,记住了母亲的话,记住了炊烟的方向。于是,我就发奋读书,我知道自己很笨,但我仍坚韧不拔地向前走,冥冥之中被一种东西手臂一般地召唤着。

后来,我就考上了。后来,我就游走了,就像一缕炊烟一样,从村庄的上空,从母亲的眼神里,从我所钟爱的鸟声中,游走了。

从此,我在村庄的那一片天空的背影里,寂静地消失。

但草垛上的一片枯叶,自家院里的一块土坷垃,以及村旁近头的一棵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悄悄地扔一些东西过来。咔的一声,打得我生疼。解开上衫,我发现,打疼我的全是乡愁。

一缕缕飘得太远的炊烟,远过了母亲呼唤的声音,远过了村庄的温暖,远过了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

从村庄走出去,你就是在漂泊,你就注定是在漂泊了。走自己的路,却是在别人的土地上,说自己的话,却包围在陌生的方言中,除了被村庄捂热的心,你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融化,被异地的风,被异地的水。可是,我却无法学得像浮萍一样,可以随遇而安,可以随意地在一处地方驻扎下来,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的家园。

所以,我还是村庄的,我只能是我的村庄的。

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炊烟哟。

(选自北方文艺出版社《生活对爱的奖赏》一书)

1.文章前五节,抓住了炊烟的什么特点写的?有什么象征意?

2.文中第十节,母亲手指炊烟向儿子诉说的一段,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文中两次提到没有家、没有根的浮萍,其用意是什么?

4.“但草垛上的一片枯叶,自家院里的一块土坷垃,以及村旁近头的一棵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悄悄地扔一些东西过来。”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结合全文,试分析结尾句“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炊烟哟”的作用和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 游 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雨断桥人不渡”中“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3.“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