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童趣(清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

文言文阅读 

童趣(清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项为之(通“僵”,僵硬) B.喷以烟(慢慢地)

C.为之怡然称(快速) D.数十(用鞭子打)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结合文本,谈谈沈复的“物外之趣”。

 

1.C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4.第一层:作者写了自己在童年时期敏锐、细致观察事物的经历,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用夸张和比喻写出蚊群的声音像闷雷的声音,写出观察的“物外之趣”; 第二层:同时创造性地联想出“群鹤飞舞”的景观,“为之怡然称快”,更进一步体现了物外之趣。第三层:本文反映了知识丰富却只有狭小活动范围的作者以想象为乐,天真可爱。 【解析】 1.C“快”这里是快乐,高兴的意思。故选C。 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根据句意:我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关键词: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细:仔细。纹理:花纹和条理。故:所以。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4.考查对“物外之趣”的理解。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作者的物外之趣,“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故能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夏蚊成雷”是夸张又是比喻,这里则是“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形、长足与鹤相像,这是孩子们的联想。心里这样想,眼前就果然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这是在前文联想基础上的想象,这正是“物外之趣”。而“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又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现了物外之趣。同时也反映了“我”的知识丰富,但活动范围狭小,没有机会和条件接触“青云白鹤”的实景,靠着丰富的想像仍然可以领略到书本上图画上所描绘的“青云白鹤”的实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性文本阅读

忆儿时(其一)

丰子恺

①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第一件是养蚕。

②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的祖母还在世的事。我的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

③我所喜欢的是,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吞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很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饭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我就可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有乐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④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静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噪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批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⑤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她又说:“小囝囝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批杷,吃软糕。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姐都不吃的缘故。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⑥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批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复一切陈设。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然而对于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有趣。

⑦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量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西青散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⑧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弱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1.[内容梳理]

“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这些人物美好而有意趣,请你任选三个人物,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作者的回忆。

2.[语言赏析]

结合文本内容,说说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有乐趣。

3.作为画家的丰子恺曾与弘一法师合作《护生画集》,根据文本,请你判断下面哪幅漫画不是《护生画集》的作品?()

A. B.

C. D.

4.作者在文末感叹道:“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这种心理是否矛盾?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__________________

时常可见的水杉是柏科红杉亚科水杉属的唯一一种尚存植物。

红杉亚科是一个极其古老的类群,曾是北半球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成分,但后来,由于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原因,红杉亚科的大量类群绝灭:新近纪(动植物形态开始与现代的接近)全球性的气温下降,迫使红杉亚科逐渐从高纬度地区撤出;第四纪(约260万年前至今,板块运动与此前相比不再剧烈)冰期气候的剧烈恶化,使红杉亚科的分布区进一步退缩至中、低纬度地区,最后在欧洲全部消失,仅在东亚腹地和北美西部残存

另一个史前“遗老”,就是我们身边的银杏。银杏类的化石最早可以追溯到2.7亿年前。根据化石证据,银杏目曾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白垩纪被子植物迅速崛起时,银杏类也和其他裸子植物一样迅速衰落;晚白垩纪后,银杏科以外的银杏类植物已经基本绝迹。渐新世由于气温下降,银杏不断南迁。自更新世中期(58万年至14万年前)以来,历经多次冰期的银杏一退再退,如今仅在中国东部、西南和南部地区有三个野生种群。

(材料二)

是幸运儿还是倒霉蛋?

满大街的水杉和银杏其实是濒危植物。所谓的“濒危”,说的是这些植物在野外环境的生存状况,不包括你所在的街道、小区里种植的那些树木。人类可以通过杂交、选育、转基因等手段,使栽培品种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气候,并为之创造适宜生长的条件。而野生种群非但没有这样的优待,有时运气也会决定它们的未来是光明还是晦暗。

离我们生活更近的倒霉蛋是香蕉。现在大家能在超市里买到的香蕉品种几乎都是香芽蕉(即卡文迪什蕉)。而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世界上流行的香蕉品种却是口味更佳、更易于储存运输的大麦克香蕉。然而由于一种土传性镰刀菌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几乎让大麦克香蕉全军覆没。由于商品香蕉(小果野蕉的三倍体品种)的种植主要依靠无性繁殖,这就意味着成千上万株香蕉本质上可能都是同一株香蕉:好处是性状稳定,甜度、大小、产量统统稳定;坏处也源于稳定,一旦有某种病原体可以侵染某一株香蕉,那么大批量的香蕉都会随之倒霉。

事实上,我们的食物比我们脆弱得多。经济作物抗虫抗病品种的培育一直是全球生物界的热点。大豆是一种饱受病虫害困扰的重要农作物,它的近亲、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王,则可以为其提供保障。病虫害源于自然界,在野生环境中摸爬滚打的野大豆种群,总会有办法抵抗难缠的灾害,但如果世界上仅剩下栽培大豆而无野大豆,再遇到疾病,它们将无力抵挡。

(材料三)

反直觉的承担责任

相比农业,林业似乎离城市生活更远。事实上,城市行道树种的挑选范围极其狭窄,银杏、水杉恰巧位列其中。又恰巧祖上都曾广布北半球,因而人工培育的各品种再回到祖先曾经踏足的土地,倒也不难。这便给大家造成了“满大街都是”的错觉。

可是家系成熟品种的广泛应用会带来隐患,最坏的结果参见香蕉。在危急存亡之时,野生种群所保留的丰富的基因库,或许可以拯救娇养于城市中的行道树们。

养在苗圃庭院内的水杉,在野外数十年未发现实生苗,这意味着它们在自然竞争中已经有心无力,难以与欣欣向荣的被子植物相抗衡。仅保留栽培品种而失去野生种群,会让我们损失植物大量的遗传信息。目前世界上的栽培银杏几乎全部源于浙江天目山居群,若是未雨绸缪,育种学家便可用重庆或是广西的野生植株来杂交,以获得性状更优、抗逆性更强的品种。

野生种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野大豆蔓生攀援,茎纤细柔弱,种粒细小,合油量低……它没有人类照看,如何抵御旱涝、虫病?它的茎缠绕着谁?它靠谁传粉,靠谁遮阴?它的种子供养了谁,又在谁的庇护下年复一年地生长?它与谁同生,和谁共死……这些都是切实重要的研究。如果说有什么现实意义,至少了解野大豆能帮助离我们更近的大豆渡过一些可能的难关。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仍都将在这颗星球生存下去。保护物种的野生种群虽任重道远,也可能让多数人费解,但终归还是为了人类自己。这话虽俗,却一点没错。

——节选自《物种日历》

1.根据文本,请你为材料一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比较A、B两句,说说你的看法。

A最后在欧洲全部消失,在东亚腹地和北美西部残存。

B最后在欧洲消失,在东亚腹地和北美西部残存。

3.根据材料和你的理解,将表格内容填充完整。

丽麦“Wolfram—x—Yttrium”和《物种日历》心有灵犀。

网友”空中梦想家“的评论能获得454个赞。

①请你根据材料相关信息,说说为何“银杏看起来满大街,但还是濒危物种”的原因。

②请你以《物种日历》的小编身份,结合文末“这话虽俗,却一点没错”这句话,认真思考,回复“空中梦想家”。

 

 

 

查看答案

名著导读。

(1)法布尔的《昆虫记》自1923年经周作人的介绍至国内,90多年来,不断有各种出版社翻译整理,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传世经典。比较对照下面两个翻译内容,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并简述理由。

花城出版社《绿蚱蜢》

泽林出版社《绿蛔蛔儿》

“我甚至见到过胆量惊人的蚱蜢窜起追扑晕头转向乱飞逃命的蝉,犹如在空中追逐云雀的苍鹰。与胆量过人的蚱蜢相比,猛禽略逊一筹。”

“我甚至曾经目睹过蝈蝈儿追捕蝉的情景,它勇气百倍,而蝉则惊慌失措,飞行着逃窜。这就好像是雀鹰在高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不过,这靠掠夺为生的鸟儿却及不上蝈蝈儿。”

 

(2)豆瓣网友“静水流深”在给《昆虫记》的书评中写道:“透过这厚厚的书,人们能看到的不仅仅是奇异的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科学家闪光的人格。”请你结合《昆虫记》举例谈谈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人与自然,美美与共。大自然有规律,我们的语言文字也有逻辑,按照逻辑给下列句子排序。(只填序号)

“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自清《谈美》节选

①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②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

③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

④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 

①林寒涧 ________

②夕日欲 ________

无与为乐者 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