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文字节选自《昆虫记》,请写出选文中A和B的名称。 大家看到了,事实的真相把寓...

下列文字节选自《昆虫记》,请写出选文中A和B的名称。

大家看到了,事实的真相把寓言里虚构的角色彻底倒了过来。肆无忌惮、在抢劫的时候毫不退缩的求食者,是A;而甘愿受苦分享成果的能工巧匠,是B.还有一个细节,更加能说明角色的颠倒。歌唱家在五六个星期里长时间地欢腾之后,生命衰竭,从树上掉了下来。尸体被太阳烤干,给来往行人践踏,又给这个总在寻找战利品的强盗碰上了。A把这丰盛的食物撕开,肢解,剪碎,分成碎屑,进一步充实它的储藏仓。更有甚者,垂死的B,翼还在尘埃中微微颤动,就有一队A在拖曳,把它肢解开来。那时的B真是满心忧伤啊。这同类相残的行为才真正体现了这两类昆虫之间的关系。

 

A﹣蚂蚁;B﹣蝉 【解析】 本题考查对《昆虫记》内容的把握能力,平时要注重阅读。本段文字选自《昆虫记》中《蝉和蚂蚁的寓言》。根据文中“歌唱家在五六个星期里长时间地欢腾之后,生命衰竭,从树上掉了下来”“垂死的 B,翼还在尘埃中微微颤动”等提示,我们知道B是“蝉”,而写A的句子有“把这丰盛的食物撕开,肢解,剪碎,分成碎屑,进一步充实它的储藏仓”“就有一队A在拖曳,把它肢解开来”,A应是指另一种昆虫“蚂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请从“流水  信念  陶醉  过程  奔跑”中选取词语(至少三个)连缀成一段话,并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_____。(朱敦儒《相见欢》)

(2)_____,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

(3)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4)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查看答案

阅读《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完成各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B.一个“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C.“惊人”意在突出词人在诗词方面的卓越成就。

D.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2.对这首词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词一开头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B.“仿佛”以下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对天帝的赞美和对天庭生活的向往。

C.“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词人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在一问一答中,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D.本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和谐统一,使梦 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格调雄奇,显示出本词豪放的特色。

 

查看答案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之细柳军/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B.忧患/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C.必先其心志/何而不平?

D.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2.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在颜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B.征验在颜色上,发现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明白。

C.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D.征验在脸色上,发现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明白。

3.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需要先经受艰苦磨炼。

B.从国家兴亡和个人发展两个角度依次论证安乐则亡、忧患则生的道理。

C.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D.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层层推进,结构严密。

4.下列选项能证明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查看答案

阅读《白杨礼赞》节选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 娑”或“旁逸 斜出”之 类而 言,那 么,白杨 树算 不得树 中的好女 子。 但是 它                        ,也不缺乏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 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 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 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②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 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③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 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第①段横线上有五处空出来的词语,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朴质  严肃  伟岸  正直  温和 B.朴质  严肃  正直  伟岸  温柔

C.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温和 D.伟岸  朴质  正直  严肃  温柔

2.对选文中画线句子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启发读者思索人和白杨树的联系,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 个“难道”肯定了白杨树和北方农民的联系。

B.第三个“难道”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肯定白杨树的精 神面貌,这正是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C.“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 征意义,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深远的境界。

D.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内向外,由虚到实,由小及大,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 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到这里也发展到了顶点。

3.对选文②③段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A.第②段点明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相似,这既是对上一段联想的补充说明,也表明作者 对抗日军民的态度。

B.第②段中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 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全文的主旨句。

C.第③段写楠木是为了以树比树,以人比人,通过对比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呼应开头,进一步突出白杨树的质朴与坚强,以达到艺术上完整的效果。

D.这两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部分,由形而神,赋予白杨树人的品格,运用了说明、抒 情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全文的中心。

4.对选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判断最正确的一项是    

A.对比  托物言志  欲扬先抑  象征 B.对比  借景抒情  以小见大  衬托

C.伏笔  欲扬先抑  侧面描写  夸张 D.伏笔  动静结合  欲扬先抑  想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